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时间:2018-02-20 13:06:26 范文大全 我要投稿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越来越重视人才的“新时代素质”——能够适应国际竞争,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心理品质,德能兼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人才的“德”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并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德育工作就成了当前学校的首要工作,德育教育就成了教师的首要职责。然而,我们常喊不停、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往往太低,一直走不出令人尴尬的境地——德育目标“高、大、空”,德育内容成人化、概念化,德育过程不分年龄阶段,德育操作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成了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这要须先找准时效性偏低的根本原因,才能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而这个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违背教育规律。因而,要增强其实效性,必须深入研究教育本质,遵循德育规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遵循德育规律必须注意做到如下五点:即确定内容,形成制度;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注重渗透,水乳交融;少些说教,多些实践;宽严结合,勤查严促。
一、确定内容、形成制度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学生心灵塑造、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工作不是简单易行、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他既与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己的特点。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首先根据校情确定具体系统的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可行的工作制度,这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前提。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确定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思想应该是以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自律品质、健康心理和创新能力。在这一总体工作思想的统领下,遵循各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再具体确定各年级、各阶段的教育重点,并有意而自然地渗透到文化课教学,音、体、美、艺教学,各项活动的开展,执周评比,班级管理,环境建设等各个教育环节中去。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分层分步循序渐进,以一贯之。只有在内容明确,计划周到的制度指导下,德育工作才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在确定德育内容的过程中,尤其要克服不分年龄阶段,不分性格特征而齐头并进,铁板一面的做法。就初一与初三学生来说,根据初一学生刚入初中,在心理上有从头做起的上进的要求,贪玩、单纯等年级特征,确定的教育目标应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独立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形成勤奋认真的学风和爱劳动的习惯。其教育主题,上学期为“迈好中学第一步”,下学期为“做合格的中学生”。而根据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对升学和就业考虑过多,开始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严,身体发展较快,学习负担较重,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特别是临近毕业时,纪律等方面松散下来等年级特点,确定的教育目标应为:教育学生讲求实效,努力拼搏,增长才智,适应社会要求,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教育主题,上学期为:迈好理想第一步。下学期为:用真才实学接受祖国的`挑选。而对于同一个年级来说,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又有所不同,如对初三学生各阶段的教育确定为:九月份进行法律教育,十月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份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十二月份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元月份进行自信、自尊、自强、自立教育,三月份进行竞争意识教育,四月份进行公仆教育,五月份进行爱母校教育,六月份进行审美教育等。
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增强德育实效性,观念是根本。我们要彻底转变传统师生观,树立新型师生观,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大连市教委主任贾聚林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一文中指出:“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相信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必须树立四种意识:(一)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师与生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二)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导师,是朋友,但不应是“工头”。教师不仅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有责任帮助学生丰富文化情感,健全心理,完善人格,还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三)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教师居于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带有教育性。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尊重,以美好的师德形象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四)相信学生——树立***意识。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管理权威”自居,不能越俎代庖,要鼓励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出发,系统地构件德育的环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层次;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有意识地摸索制定出一套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贴近生活,便于实施,符合实际的德育方案及方法。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互相尊重、理解、信任。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无一不是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会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学会做人的教师。
三、注重渗透、水乳交融
增强教育实效性,不只靠生硬的说教,而更在于自然的水乳交融的渗透中。德育渗透,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德育渗透,应在以下几方面达到水乳交融。
第一,在教师形象中渗透。“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名言极好的说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服饰、精神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段加强自身修养,尽量达到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的良好育人效果,带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要注意做到“五个规范”,即规范仪表——衣着合乎事业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行事得体;规范语言——用语严密,精练准确;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讲桌、黑板洁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切记重规这一点。
第二,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各学科教材所选编的学习材料,除了本身应有的科学性、知识性外,更蕴涵着精深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学校又是育人的场所,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不失时机的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可以很自然地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生态环境、优胜劣汰等方面的教育。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设计,积极渗透,以更好的发挥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作用。如一节数学课堂上,在讲到圆周率时,教师动情地告诉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叫祖冲之。他在1500多年前,就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近似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的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早一千年!”这样的讲述,既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又鼓动着学生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
第三、其他方面的渗透。一是艺术教育渗透,即在音、体、美、劳、艺术课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的兴趣志向,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热爱劳动,互助合作,顽强拼搏等方面的教育。二是在管理中渗透。即在学校、班级、值周等各项管理中,渗透自律、守纪、团结、诚实、竞争、创新、热爱集体等方面的教育。三是在环境教育中渗透。即在绿化、美化、净化中,在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班风中,在新颖独特的板报园地中,在极富感染和教育性的校园标语中,在兴趣盎然的各项竞赛评比等活动中有意渗透,以达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兴趣能力等的功效。总之,校园无闲事,事事皆育人;校园无闲景,景景皆育人。
四、少些说教、多些实践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名言揭示了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而我们以往的德育就是说教太多,实践太少,管理太多,放得太少。所以我们要积极提倡以实践为主的自主性教育。因为,道德认识是通过道德体验完成的,如果认识的主体不能进入状态,那体验不是将大打折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实现德育内化的根本动力。
实践具有全面育人功能!实践是一座德育的立交桥!德育需要实践,但需要的是那种既有理性、又有***、更有魅力的实践;需要的是那种意境化、生活化、养成性的实践;需要的是那种入耳、入脑、入心的实践。所以,我们要少些生硬空乏的说教,多给些有意义的实践,并在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勤劳刻苦)”、“智(聪明好学)”、“俭(朴素节俭)”、“恒(意志坚强)”、“奋(积极向上)”、“勇(勇敢无畏)”、群(合群合作)” 、 “重(自尊自爱)”几种品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与生动活泼的、不露说教痕迹的活动之中,这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五、宽严结合、勤查严促
确定了具体科学的德育内容,并形成制度;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渗透,勤于实践,但如果有据不依,有方不用,懒于操作,不去落实,那以上谈的一切都是空谈,故而,宽严结合,勤查严促,就成了增强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了。况且,中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自主自制能力欠强,注意力缺乏持久性等,光靠其“自主”是远远不够的,还更需要靠纪律的约束和老师的严促。如在“勤于‘三拾’(拾校园垃圾)保持环境”这一养成教育中,对于学生乱扔垃圾,懒于“三拾”的,一旦发现,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毫不留情,采取严批评、促保洁、扣积分(德育分)等办法,靠“外力”强行使学生引起注意,形成良好习惯。
勤查严促,首先在于落实。即按制度和计划,逐项逐条去抓落实。言必行,行必果。要期期抓、周周抓、天天抓、时时抓,学校抓、班级抓、值周抓、人人抓。争取抓到位,见实效。其次,在于严格。严是爱,宽是害。对于违反纪律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决不姑息迁就,任其发展,而要铁面无私,坚决纠正。但严要有度,宽严结合。一味的严,决不手软,该宽则宽,仁爱有加。要在宽严结合、勤查严促的教育过程中,达到使学生既产生境宽心悦、受到尊重而自律,又有慑于纪律和老师的“威严”而他律的功效。
总之,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各个学校,每位教师都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他们采用何种方法,都与这五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五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独立物,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他们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其中“确定内容,形成制度”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前提,侧重于教育的制度和内容;“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核心,侧重于教育的指导思想;“注重渗透,水乳交融”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础,侧重于教育的主要渠道;“少些说教,多些实践”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侧重于教育的主要途径;“宽严结合,勤查严促”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保障,侧重于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只要灵活运用,并运用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就一定能走出德育的尴尬境地,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相关文章:

1.如何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2.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3.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4.加强学校党建工作

5.学校特色德育工作

6.学校德育工作

7.如何加强银行风险工作

8.学校德育工作 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