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哲理故事

时间:2021-06-08 13:57:59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农夫的哲理故事

农夫的哲理故事1

  有个农夫在自己家的附近开垦了一个菜园,他精心设计了一番,里面种上了自己爱吃的各种蔬菜和五颜六色的鲜花。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忙完田地里的农活,来到菜园里侍弄自己喜爱的蔬菜和鲜花。

农夫的哲理故事

  然而,最近常有野兔来造访菜园,去的次数比他还要频繁,那些蔬菜被啃得乱七八糟。

  它们意外地发现这座宝山时简直乐翻了天。从此以后,肚子一饿就到农夫的菜园,昨天吃胡萝卜,今天吃莴苣,全家总动员,把在山野里没有吃过的柔嫩美味的蔬菜吃了个痛快才回家。

  农夫试图把兔子赶出去,但是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想到了这个地区的领主。他思量着:既然是领主,就应该有责任解决人们遇到的种种烦恼,当然也能保护他的菜园免于兔子的侵扰。

  于是,他去求见领主,没想到领主立刻爽快地答应了,轻松得令他吃惊。领主说:“你放心,除掉兔子这件事没有人比我更厉害,包在我身上了!下次你到那里的时候,再也不会有兔子侵扰你的菜园了。”

  事情进展得超乎意料的顺利,男人觉得有点不安,不过他还是认为,既然领主答应过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到,他一定有办法将那些危害自己菜园的兔子除掉。想到这里,他的心情好多了。

  等农夫一走,领主就喜形于色地对随从说:“喂,听到了没?好像有很多兔子。好久没有打猎了,快点准备吧。”于是领主就率领着众人,骑着马,牵着猎犬前往农夫的菜园。结果领主大失所望,因为那里并没有太多的兔子。他们在那里转悠了半天,农夫精心侍弄的菜园被踩得一塌糊涂。那些蔬菜和花都被踩死了,好不容易开始长根的树苗和草坪也全都毁了。

  对他人不要抱有奢望。

农夫的哲理故事2

  农夫和毒蜘蛛

  农夫正在菜园里松土,突然从土疙瘩后面跳出一只很大的毒蜘蛛。

  多么可怕的蜘蛛!农夫吓得惊叫一声,跳到一边去。

  谁敢动动我,我就咬死谁!毒蜘蛛舞动着长爪子,威胁农夫,还发出咝咝怪叫。

  毒蜘蛛又向前爬了几步,张开大嘴做出咬人的凶相,说:蠢农夫,你要听明白,只要被我咬一口,你就会有死的危险。你先是在痛苦中抽搐,接着在极度痛苦中咽气!走开,别靠近我,否则,你要倒大霉!

  农夫心里清楚,这是毒蜘蛛装腔作势,这个小东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农夫向后退了一步,运足了气力,光着脚丫子狠命地踩着蜘蛛,一边说:你嘴上讲得挺吓人,实际上又怎么样呢?我这个泥巴腿子倒要领教领教,看你能不能咬死我!

  毒蜘蛛被踩死了。在它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狠命地在农夫的大脚掌上咬了一口。

  不知是农夫深信蜘蛛的威胁只不过是吹牛,还是因为脚掌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他除了感到轻轻一蜇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

  虚张声势,从来是不可怕的。

农夫的哲理故事3

  从前,一个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

  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意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不宜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尤其是对稚嫩的孩子们。

农夫的哲理故事4

  有一个人去乡下旅游放松,路遇农民哈里正准备套马耕田。

  只听哈里吆喝道:“驾驾……贝蒂娅!”可这匹小红马却无动于衷。

  农民微微一笑,换个名字继续吆喝:“驾驾……汤姆森!”这匹马依然纹丝不动。

  “驾驾……杰克逊!”

  “驾驾……托马斯!”

  农民哈里接连用了4个名字,但这匹马始终没有挪动半步。

  最后哈里大喝一声:“驾驾……贝蒂娅!”话未落地,这匹小红马精神抖擞地工作起来。

  那人实在看不明白,于是上前问道:“请问,这匹马有4个名字吗?”

  农民回答道:“它只有一个名字,叫贝蒂娅。”

  可那人更糊涂了:“那么您为什么叫错了3次啊?”

  哈里解释道:“我一共养了4匹马,其中这匹母马贝蒂娅是双目失明的,刚开始它以为只有自己在卖力干活,所以一上来就罢工。但在我连续吆喝了另外3匹马的'名字后,它心里也就平衡了。”

农夫的哲理故事5

  一个喜欢读书的大学生来找教授:“为什么你总是劝他们多多读书,总是劝我不要读书?”

  教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蚊帐的故事。

  一个农夫睡觉时被蚊子叮醒了,他气急败坏地打死了一只蚊子以后,恨恨地发誓,明天一定要买个蚊帐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市场,买了一个蚊帐回来。

  今天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他想。

  这一夜睡得果然香甜。

  但是第二天醒来后他惊奇地发现,帐子里有十来只大蚊子。它们一个个肚子圆鼓鼓的,这一夜,它们从蚊帐的缝隙暗渡陈仓,前所未有地美餐了一顿。

  对这个故事,学生非常茫然,教授说:“如果说愚昧就是蚊子,那么知识就是蚊帐,蚊帐本来是用来防蚊的,但是假如你使用不当,你反而会遇上更多的蚊子、更多的愚昧。懂得一点一知半解的书本知识,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的人,不都跟这个农夫很相似吗?”

农夫的哲理故事6

  两个农夫对驴子的考核

  有两个农夫,一个叫张阿大,一个叫刘阿土,他们在集市上卖豆腐,生意都做得特别好,供不应求。为了多赚点钱,两人不约而同地开始琢磨如何做出更多的豆腐,他们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家里的驴磨出更多的豆浆出来。

  张阿大想,磨出豆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驴拉磨转的圈数,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内驴转的圈数多,磨出的豆浆自然多。于是他从集市上买回一个记数系统,驴每转一圈儿系统就会记录下来,一天下来,驴转的总圈数一目了然。

  凭借张阿大多年和驴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仅安装一个记数系统是无法让驴的干劲完全发挥出来的。对待它们,必须明确任务,同时还要实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干得好的奖励,干得不好的惩罚,打几鞭子不算,还要扣它的口粮。

  想到这儿,张阿大把三头拉磨驴叫到跟前,当场宣布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考核办法。从明天开始,你们仨每天的口粮由原来固定的八个玉米棒子改为七个玉米棒子外加奖励。奖励的办法很简单,就看你们一天下来拉磨转的圈数,谁排名第一,就奖励三个玉米棒子外加一朵大红花;谁排名第二,不奖不罚;排名最后的,从七个玉米棒子中扣掉一个以示惩罚。

  三头驴听了张阿大这一番话,虽然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想到既然老板已经决定了,说还有用吗,于是都点头同意先按这个办法试试。

  第二天,三头驴都铆足了劲儿,把磨拉得飞快。张阿大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心想:看晚上的成果吧,一定比昨天强。

  一天下来,张阿大把三头驴叫到跟前,开始盘点三头驴的成绩并发放口粮。从记数器上的显示看,三头驴拉磨的圈数都比头一天有很大增长,小灰驴增长了30%,总圈数排在第一,得了三个玉米棒子的奖励外加一朵大红花;大耳驴增长了20%,排 在第二名,不奖不罚,拿到了基本的七个玉米棒子;另一头驴就惨了,虽然也增长了10%,但排名最后,非但没有任何奖励,还被扣掉了一个玉米棒子。

  发完口粮,张阿大开始清点磨出的豆浆量,他惊讶地发现居然比前一天少了一桶多!这怎么可能?明明是拉磨的圈数增加很多啊?张阿大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刘阿土也想到了用业绩考核来调动众驴的积极性,但他的办法比较简单。他告诉负责拉磨的三头驴:你们原来拿的玉米棒子数不变,还是每天八个,但以后每天大家必须齐心协力争取多磨出一些豆浆出来。只要第二天整体上比前一天多就不罚大家,

  在这个前提下,论功行赏,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别奖励三个、二个、一个玉米棒子;如果整体上没有前一天多,则完成的有奖,没完成的罚一至两个玉米棒子。

  听了刘阿土这话,三头驴觉得还算合理,只要整体上有增加,大家都划算。于是三头驴一起商量提高磨豆浆数量的方法。第二天,三头驴干劲大增,分工合作,各展所能,一天下来,居然整体上多磨了两桶豆浆,每头驴也都比头一天磨得多。刘阿土高兴地兑现了承诺。三头驴领了奖赏高高兴兴地回去休息了。

  第三天,张阿大看到刘阿土卖的豆腐比自己多,心里就一直想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他看见刘阿土的六岁小儿子在旁边玩耍,就悄悄给了孩子几个糖果,把刘阿土的办法套了去。他的办法也不比我的高明啊,为什么效果比我的好?带着疑问,他请教了村长。

  你的办法只强调了目标提高拉磨的圈数,而忽略了目的增加豆浆的桶数,磨拉得快不一定出的豆浆多,有时磨转的速度过快,根本没碾到豆子就过去了;另外,你激励的是个体,强度也不大,大家只顾自己,哪里有合起来的力量大啊!

农夫的哲理故事7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更奇异的是,山泉不知从哪儿冲来黄澄澄的金砂,填满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澈泉水中闪光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不再爬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金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了。人们都感到蹊跷,不知老汉交上了啥财运?老汉对这天大的秘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

  老汉的儿子跟踪窥视,发现了爹的秘密,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泉水,还有浅浅的小坑,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

  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当叮当,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几倍,又凿深了坑。父子两个累得大汗淋漓,想到今后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金砂,高兴得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了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读罢不禁若有所思。金砂到底哪里去了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水流大了,金砂还能沉淀下来吗?贪婪使这父子俩连原来的金砂也失去了。

  这使我联想起几年前深圳的一家茶餐厅。它座落在华发北路,普通的装修、普通的饭菜、普通的服务,但生意特红火。究其原因:一是临近华强北繁华地段,人流量大;二是菜肴的品种较多,南北风味都有,潮、粤、湘、川兼而有之;三是价格合理,实惠的常常让顾客感到出乎意料,喜出望外。

  不久后,在此茶餐厅斜对面新装修了一幢高档次的大酒楼,门面、大厅富丽堂皇,一眼望去便明白那必是高消费的好去处。知情人告诉我,这酒楼的老板与茶餐厅同为一人,他是用茶餐厅赚来的钱新开张的。我当时很为这微利实惠的茶餐厅竟能如此赚钱感到惊讶,同时也为这老板又有更大的投资而有些妒意。不料半年后再来此地,茶餐厅依然红火,大酒楼却门可罗雀,听说老板不得不从茶餐厅拿钱给酒楼的员工发工资。再后来不久,就打出了大酒楼转让的广告牌。

  现在想来,幸亏这老板是另外装修酒楼,如果是将茶餐厅升级改装成豪华酒楼,其命运还不是同那淘金砂的老汉一样吗?

  小时候读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总以为那不过是童话寓言,生活中哪里会有这样的人啊?后来慢慢走向社会,越来越发现那故事正时时不断地上演呢!而且不同时代还翻新出多种不同的版本。有不少企业家在某一时期抓住了机遇,取得了成功,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结果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结果马失前蹄,跌了跟头,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其实作为企业家想做强做大,原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把握住了规律没有?比如那个茶餐厅,之所以兴盛红火,是迎合了大多数快节奏的工薪一族,而对面的大酒楼则是为特定的高消费者准备的去处,这类人一般都有私家车或公务车,而酒楼临街没有场地,无法停车,一般的工薪族又不会涉足那儿,因而便无法形成气候。

  我在授课中时常告诉学员这样一句话:“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能够创造规律或改变规律,而是有效地把握住规律,永远比别人快半步”。这里的规律其实就是经营之道。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只要你对社会带来贡献,为他人创造了价值,你自然会有回报,做强做大无非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上运用了这一规律而已。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能否做强做大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你时刻把握住“一切为用户着想”这样的信条,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而不要为强为大而刻意追求,更不要违背规律,拔苗助长。果能如此,说不定反而能够做强做大呢!不是吗?古人云:“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生中时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啊!

农夫的哲理故事8

  一个农夫在伐木造屋,可是他总是不好好使用自己的斧子,总跟斧子过不去。斧子变钝了,他就更加生气了,挥着斧子乱砍一气,还不住地责怪斧子。

  农夫严厉的责骂声不绝于耳:“不中用的东西,以后砍树我再也不用你了。你这么难用,只配用来削削树枝。以后用到斧子的场合,我就用刀,刀就能完全对付得了。你看,我可有的是力气和技术,离开你完全没有问题。”

  斧子听了并不生气,谦恭又和气地回答:“亲爱的主人啊,请你仔细考虑考虑,免得以后会后悔。我愿意听从你的命令,服从你的意愿,为你卖力地工作。我之所以变得迟钝是因为你的使用方法不对,加之不够爱惜啊!你用刀是凿不出房屋的。”

  小故事大道理:如果拥有人才而不尽力挖掘他的长处,让他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只能导致人才被埋没,最后变成庸才。

【农夫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农夫的哲理故事8篇07-29

哲理的故事08-25

关于农夫的寓言故事(精选8篇)11-02

不同的哲理故事03-01

酒的哲理故事02-28

教育的哲理故事02-27

管理的哲理故事02-25

自信的哲理故事02-22

幸福的哲理故事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