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名人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是乾隆时期的大红人。他“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被擢升为御前侍卫。但自此之后,和深得乾隆的宠信,平步青云,任军机大臣长达20年之久,可谓空前绝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善解高宗(乾隆)意”,且常出奇招。从这个角度说,和可谓历史上少有的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
将心比心巧逢迎
乾隆喜欢吟诗作赋,和砷早年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来还有所唱和,令乾隆对他另眼相看。而作为一个满人,和能在诗赋上有所建树,着实不易!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曾写诗夸和:“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另据记载:乾隆每问和一件事,和不仅回答得有条有理,还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令“上意甚欢”。乾隆的母后去世时,和的表现最为特别。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或大臣们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而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不思寝食,几天下来,形容枯槁。如此能与皇帝感同身受的,朝中只有和一人!
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侍从都很着急。和闻知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一路上,人们都佩服和脑子灵,取悦龙心有术。
乾隆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喜欢与臣子开玩笑。因此,和经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井的俚语笑话,令龙心大悦。
凡此种种,都是和的过人之处。他对乾隆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了如指掌,可以想乾隆之所想,急乾隆之所急。这与一般的曲意逢迎、阿谀献媚有所不同。和的许多逢迎行为都是将心比心、悉心揣摩的结果,因而没有那么低俗和赤裸裸。
高超的'思维并轨功夫
和的与众不同还表现在他高超的思维并轨功夫。他有时甚至能够完全钻到乾隆的大脑里去,准确猜出乾隆的想法。
清人笔记中有一则和砷猜中皇帝命题的故事:按照惯例,顺天(指北京)乡试《四书》考题,例由皇上钦命。由内阁先期呈进《四书》一部,命题完毕,书归内阁。一次皇帝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内阁。恰巧和当值,便问起皇上命题的情况,内监只说皇上手批《论语》第一本,将尽批完时,始欣然微笑,秉笔直书。和沉思片刻,遂猜想皇上批字为“乙醯”一章。因为乙醯两字包含“乙酉”二字,而那年就是乙酉年。和以此通知他的弟子们,结果那年的乡试考题果然是“乙醯”一章。
乾隆做太上皇时,一次召见嘉庆帝与和。两人入室,见乾隆坐在龙座上闭着眼睛,仿佛入睡了。但口中却念念有词,也不知是何种语言。
久之,乾隆忽然睁目问道:“这些人叫什么姓名?”嘉庆不知如何对答,和却高声应答:“高天德、苟文明(此二人为白莲教领袖)。”嘉庆听了莫名其妙,乾隆却缓缓地点点头,继续闭目低语。
过了些日子,嘉庆密召和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云何?汝所对作何解?”和曰:“上皇所诵为西域密咒,诵之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念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对也。”嘉庆自愧弗如。
【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与大师握手的名人故事10-22
善解人意的姐姐作文01-15
善解人意的妈妈作文09-30
宽容的名人故事12-14
卢梭的名人故事11-25
梁启超的名人故事09-16
名人伽利略的故事09-13
吴起的名人故事09-03
名人的励志故事11-22
大仲马的名人故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