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欣赏

时间:2022-01-25 09:39:36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名人故事欣赏(通用11篇)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会在自己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些经典的名人故事来看,那么经典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故事欣赏(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名人故事欣赏 篇1

  那一年,二十岁的胡彦斌在刚揭晓的第四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上获得了“上海地区最佳艺人奖”,并以一曲《你记得吗》获得“年度最受欢迎金曲奖”。双十年华,好事成双,春风得意。

  但在弱肉强食的歌坛奋斗了两年多,曾放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胡彦斌在发行第三张唱片时,不期然竟也有些唏嘘——二十岁,同龄孩子还在跌撞成长,他却已没有回头的退路和再次选择的自由。

  坏孩子成功路

  初秋下午细雨霏霏,我在百代公司的会议室里等待迟到的胡彦斌,负责他的宣传工作的女孩不断拿出“百年百代”的系列老唱片给我看,中间夹着一张胡彦斌的最新专辑《音乐混合体》。一百年的百代,拥有无数传奇的名字和旋律,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百代内地头牌却是这个二十岁男孩。我们等他,他正在高架桥上开着自己赚钱买来的轿车飞驰赶来。一个多小时后,门外传来一句夹着“Sorry”的上海话,胡彦斌到了。穿着一件镂空的网状外衣,一头长发混杂了几种颜色,他看上去有一些PUNK(朋克)的感觉,又有一些PINK(略激进)的态度。

  “叫我做音乐我可以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叫我做英语题目,一分钟就要睡着。”他说出这番令许多中学老师都要晕厥的话,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给予年轻人的另外一种可能。从小胡彦斌就不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好孩子,一直沉迷音乐,热衷摆弄电脑,“不务正业”地读了许多艺术学校,后来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又不去读,提前签了公司进入社会。他走的是老一辈人看不入眼的歪路,却获得许多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求之不得的成功。现在的胡彦斌,大部分时间依然对着家里的六台各司其职的电脑——“一台用来和朋友聊天,一台专门用来查询资讯,一台用来作曲……”他细数种种,眼神里有种顽皮的神色。

  近年上海艺人青黄不接,在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上取得好成绩的胡彦斌俨然是上海娱乐业的希望之光。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他,有钱时逛莲卡弗,缺钱时逛常乐路小店。稍微有些不同的是说一口标准的台湾普通话,问他,连连笑着解释说是环境使然:“代言台湾饮料,与台湾音乐人合作,身边都是台湾人。说不定我去北京发展后,过段时间就是‘花儿’那样的京片子了。”现在,他连形象都由自己一手设计、打理,包括那一头需要花15个小时接驳的长发。他不断蜕变的形象,显露着他的小聪明。

  好儿子几人知

  胡彦斌的家庭有些不幸。胡爸爸曾是海员,母子俩与父亲聚少离多。但胡彦斌的音乐启蒙正是来自父亲,当年胡爸爸借远洋工作之便带回的邓丽君与卡本特的卡带,自小熏陶着胡彦斌。后来父亲转业,居家做服装设计,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好时光没几年,胡爸爸突然患病去世。胡彦斌作为家中仅有的男人,突然挑起生活重担。“我现在的目标,就是买一套新的住房,让妈妈搬出现在的居所。”他把头低垂,刘海遮掩住他一贯得意的眉目,“因为,妈妈住在现在的环境里,老是想我爸爸……”

  说到这,便说及“北上发展”的计划。去北京是唱片公司给他的建议,也是这些年来内地歌星的宿命,更是胡彦斌的心愿。但几年来未成行,就是因为放心不下已退休的妈妈。“妈妈是普通工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家里可以讲话的那个人突然没了,她一个人会寂寞。我外出宣传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带上她。但现在看来,去北京的话,就要分开一段时间了。毕竟妈妈年纪大,要在陌生的环境重新适应,很残忍。”听他讲出这样的话,怎会觉得他少不更事?所以如果你看着舞台上活蹦乱跳、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胡彦斌,要知道背后绝不只是简单的浮光掠影。所谓少年得志,需要承受的也比寻常少年多很多。

  玩摇滚不愤怒

  好在胡彦斌有颗健康积极的心。他说:“我并不觉得摇滚需要多么愤怒激烈,我做摇滚,和那些地下音乐人不一样。我的摇滚是代表我们年轻人——态度向上的那种。”原来他做的摇滚,与他目前喜欢的艾薇尔、林肯公园同类,流行又时尚。

  “歌里唱的就是我的生活啊,我的朋友们很年轻,我们一起玩,谈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是我创作的来源。我更在乎的是一种很年轻的感觉,如果你想从我的歌曲中得到什么人生感悟、生活哲学,抱歉,我要令你失望了。”胡彦斌一边说话,一边手指弹琴般在桌上扣击——习惯性动作。

  多年以前二十岁的张雨生唱过《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样二十出头的胡彦斌用时下最潮流的曲风,颠覆前辈赋予的形式,唱出了另外一种颜色。但年轻的梦,年轻的心,多少年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赤诚。

  年轻,常是犯错的最常见借口,但对20岁的胡彦斌来说,年轻是成功的唯一理由。“目前的工作很好。”他说,“但若有可能,我还想去国外读书、进修。”在繁华场上或顺畅或坎坷地走过一些时日后,他收获良多,也发现学识的增加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有重要影响。认识到这点对他来说,会不会是新的开始呢?

  名人故事欣赏 篇2

  凯文·卡特是一位杰出的南非新闻摄影家。1993年,为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叛乱活动,凯文·卡特赶到北部边境。在伊阿德村旁一片灌木丛边,他听到一声微弱的哭泣。停下脚步,屏住呼吸,侧耳倾听。这时,凯文·卡特发现一个黑人小女孩。小女孩十分瘦弱,瘦弱得双腿几乎不能支撑她的身体。黑色孩子在黑色大地上艰难爬行。静止像一块黑泥土,蠕动像一只黑蜥蜴。

  动亦黑,静亦黑,黑孩子的灵魂几乎染黑非洲的阳光和风。凯文·卡特选好角度预备拍照。这时,远处飞来一只鹰。鹰在距离小女孩大约二十米的地方落下,凶狠阴险地觊觎着孩子,准备适时撕碎她。凯文·卡特拍下这个黑色的惨烈。赶走鹰,目送孩子远去。之后,凯文·卡特拥抱一棵大树号啕恸哭。

  这张照片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凯文·卡特走上领奖台。就在接过那尊奠定事业成就的金杯之一瞬,他突然想到照片中的小女孩。几乎同时,他仿佛听到全世界都发出雷鸣般的质问:那个小女孩呢?赶回非洲,赶回伊阿德村边那片灌木丛可是,除了黑色的记忆,那里还能留下什么呢?遍寻孩子未果,凯文·卡特在他拥抱的大树下自杀了。他负疚没有拯救孩子。他愧疚艺术的荣誉来自欣赏苦难。那一天是1994年7月27日。卡特33岁。

  名人故事欣赏 篇3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聚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名人故事欣赏 篇4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似乎是一夜名震汴京,又是那年在相国寺,一袭秀色的绣丝长裙,一支平素却极其雅致的青色簪子挽起发丝,洁白如玉的肌肤,头头是道地讲着相国寺的由来,人群如织却纷纷驻足,对这位相貌清秀又博学多识的姑娘暗暗称赞。阳光刚好,快乐刚刚满足,不经意回眸一笑,阳光洒在她身上,她的.一点点羞涩,脸上泛起的红晕,都深深印在少年炽热痴痴的眸中。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从秋千上下来,却忽然撞见客人闯入,急急回避却忘记穿鞋子,金钗偏偏滑落。这位客人,似乎在哪里见过。莫不是,那日那道久久停留的目光。以青梅作掩,倚门回首的她,青涩,充满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在倾慕与欣赏中,她与他终成眷属。不是海誓山盟,是他每日归家心切,期待着她的新作,总是第一个欣赏,连连夸赞,眸中掩饰不去的喜悦,所有的甜蜜都融在双目中。共同的对艺术的热爱和高雅的品位,他们不同于世俗,精神世界的交流,给了她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却也再寻不来一个这样与她兴致相同,隆冬时节与她赏梅煮酒,备好笔墨题词此花不与群花比的人。

  这样高雅的生活,仅仅伴他们一年。他好收藏,她也一直理解他难有如此爱好之事,便一直支持他。两人常常一起边品茗,一边欣赏文物。但他的父母并不支持,在父母极力反对的情况下,经济上难以支持下去,但即使常通过当衣物来收购文物,但他们依然乐在其中。这样不易得来的使他们倍加珍惜。月夜笼罩,皎洁月光里有她的期盼,带着她的无忧烂漫的豆蔻年华的时光,消散。黎明后迎来的,却不是阳光明媚。

  一路风雨,父亲官场失意被打倒,入狱,她也被迫与他分居异地,接着他的父亲步步高升,却登高跌重,在官场斗争中依然是牺牲品。两人又在青州团聚,患难见真情,虽然没了那时的太平无忧,但更加珍惜彼此,珍惜这每一天的美好。可恨无情风雨,他身患恶疾,永远离开了他。那一刻,从她小时的憧憬,从第一次邂逅,到那刻她所有的对未来的憧憬,都化为子虚乌有。她可以改嫁,可又有哪一人可以与她促膝长谈,与她谈论古事谈论诗词,曾经意见相左却也辩论不相上下,她所有渴望倾诉在诗词里惟有他懂,即使到了临终前他伸手想要的,也只有她懂。物质上的一切,谁都可以给予她,可精神世界的交流,又怎盼一人如他。泪水划过她干净的面庞,她知道,以后的苦难,没有人风雨与共,她只能孤身一人,斗争也罢,失败也罢。那些年的令她难忘或是令她心碎的时光,都化成永恒的回忆了。她唯一可以做的,只剩对他无尽的追忆,或者,在她受尽岁月的折磨后,只能像碎片一样,拾起他们曾经的那些回忆那些故事,想起他的每句称赞,与她共度时光里的诗词。

  她重病不起,后又受骗嫁给匪人,拼尽一切只为了保护那些仅存的文物,入狱九天,尝尽世人冷眼相待和恶语嘲讽,她没有倒下没有放弃没有失去一切信心,流离失所一路追随天子,只想把这些未曾被战争之火烧毁,没有被恶人夺取,没有遗失的文物,交到帝王手中,不枉风雨兼程,它们一直像他一样,陪伴她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这仅存的书画,她用生命保护着。

  “几多深恨断人肠。罗衣消尽恁时香。”

  再忆汴京时光,她像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在诗坛上留下一道丽影,却是大宋词曲中,最亮的星。她的句句诗词,皆皆名句。她追随的艺术,不随大众之流,“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应是绿肥红瘦。”节奏缓急有度,清丽婉约,“炙手可热心可寒”她躲不过的劫数终来临,可被击倒后她不甘就此,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肯停歇。她是一代女中豪杰,即便在浩瀚的宇宙中转瞬即逝,却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宝藏。

  合上《李清照词传》,我似乎经历了这位女词人,她风雨的一生,她对祖国的热爱,对敏锐的眼光,她作为一代女辈的抗争,她婉约清秀的词句,她与赵明诚一生共度的高雅生活,常人所达不到的崇高境界。她就是她自己,当行本色,屹然为婉约派一大宗。

  她,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名人故事欣赏 篇5

  55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家医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金彼得。

  刚出生时,彼得的头就比其他普通新生儿的3倍还大,让他柔软脆弱的颈部难以支撑。在他的后脑勺上,长着一个奇怪的鼓包。经过做脑部扫描,结果发现他的颅内脑后部竟长有一个巨型的瘤状物,瘤状物内部呈液体状态。这个瘤犹如隐藏在彼得头中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说,彼得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此时,彼得的父母必须面对两种痛苦的抉择:要么放弃救治,把他送到福利院,要么做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最终,彼得的父母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把彼得带回了家,精心地呵护和照料。

  襁褓中的彼得很少啼哭,总是合着双眼安静地躺在那里。父母怕他悄无声息地死去,便随时过来观察他的呼吸,以确定他还活着。

  时光荏苒,转眼间,彼得1岁了。这天,彼得的父亲带他回医院做脑部复查。在医生看来,彼得能活到1岁简直是个生命的奇迹。检查之后,医生惊诧地发现,彼得颅内水瘤的直径明显小于先前,也就是说,水瘤正在逐渐萎缩,这意味着彼得的生命也许不会再受到威胁。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彼得长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穿衣服,对外界的感觉很迟钝。

  他再次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次,医生得出的结论是:彼得颅内的水瘤已经完全萎缩,但萎缩组织形成了一个结,压迫小脑导致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彼得今后将是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低能儿。

  彼得4岁时才开始蹒跚学步,他行动艰难而迟缓,动作扭曲歪斜。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多彩和美好,只能整日坐在书架下面的地板上,翻着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低能儿通常会重复做同一个动作,因而,彼得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在看报纸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坐在一旁的彼得凑过来,用含糊不清的口齿念出了那个字的读音,并解释了字的意思,父亲顿时惊呆了。

  事实上,彼得3岁就会背诵字典了,4岁时记住了百科全书的1~8册。他看书的速度惊人,常人看书通常要用3分钟才能看完1页,而彼得则左眼看左页,右眼看右页,只需八九秒就可以看完,并能熟记书中98%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彼得的记忆力变得更加惊人。他曾用85分钟看完一本书。数年之后,他依然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和书中人物的名字,甚至还能只字不差地背诵书中大段的章节。除此之外,彼得还知道全美所有城市名称、高速公路编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电视台名称;心算所用的时间,仅是常人的1/3;能根据一个人的生日,在半分钟内准确地计算出这个人退休的日期将是哪年哪月哪日及星期几;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几十年前听过的乐曲,知道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以及生日、出生地和去世的日期。

  然而,一个生活中的智障低能儿,怎么会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力呢?原来,彼得的脑部结构不同于常人。通常,正常人的脑部分为左右两个脑半球,而彼得的两个脑半球却紧密地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彼得的脑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的左脑严重萎缩,而右脑则因水瘤萎缩产生的压力逐渐分裂成了8~9个部分。

  人类的右脑支配如音乐、数学、艺术、视觉及动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左脑则支配如语言、逻辑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彼得由于左脑萎缩受损而丧失了语言和自理能力,却由于右脑的不断分裂发达而成了记忆力超强的天才。这一现象被医学界称为“学者症候群”,即“白痴型的天才”。

  尽管医学专家为彼得测证的“记忆智商”结果高达220,但在现实生活中,彼得却依然是个低能、极度自卑的人。他很少上街,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害怕面对他人的目光。

  后来,智障市民协会把彼得介绍给了《雨人》的编剧,而他则成为“雨人”的人物原型。这部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曾多次获得大奖。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渐渐地摆脱掉了自闭的阴影,变得开朗起来。

  虽然,彼得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乎为零,但他却有着自己处事的方式和原则。

  1998年,彼得受到白宫的邀请,要他去参加一次访问。然而,他竟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件事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彼得到底为什么要拒绝白宫的邀请。

  最终,彼得平淡地说出了他的理由:“那个与克林顿传出绯闻的莱温斯基,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人。”答案竟如此简单,像是一个幼儿园的男孩儿在挑选他的玩伴儿。

  如今,55岁的彼得,已经读完大约1。2万本书籍,成为15项学科中当之无愧的专家。像彼得一样,有着超级天才记忆力的同时,却又能用最单纯的目光和态度来审视和处理周遭的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名人故事欣赏 篇6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很喜欢养马,家里也饲养着很多马匹。后来,他买了一匹烈马。烈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而且踢伤咬伤很多人。

  有一天早晨,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烈马,便向马夫询问,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

  陈尧咨的父亲问:那商人把马买去做什么?

  管马的人说:听说,是买去运货。

  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烈马吗?

  管马的人说:哎,老爷,要是跟那个商人说了,这匹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还会买吗?

  陈父很生气地说:真不像话,竟然还敢骗人。说完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陈父找到儿子就问:你把那匹烈马卖了?

  陈得意的说:是啊,还卖了个高价呢!

  父亲生气地说:混帐东西,你身为朝廷重臣,竟敢骗人。

  陈说:爸,我又没强迫他买,马是他自己看中的,他愿意买,我就卖了。这哪里是骗他。

  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是匹烈马呢?

  陈尧咨嘟囔着说:马摆在那里让他随便看,他自己看不出这马性子烈,这可不怪我。

  父亲更生气了: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没听说过《不欺买主》的故事吗?

  儿子摇摇头。父亲说:都是我的过错,你小的时候,我光顾着教你读书诵经,很少教你怎么做人。现在我就给我补补课,教你如何做人。唐朝在武则天执政时,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东京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只等着买房子的人来交钱。买房的人来交钱时,陆元方说,这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出水的地方,那个人听了,立刻就说这房子他不买了。买主走后,陆元方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埋怨他,而他却说,你们也太奇怪了,难道可以为了钱欺骗别人吗?

  儿子听了很惭愧地低下了头。父亲又接着说:你手下那么多驯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马,一个到处流动的商人怎么能养得了它?你不把事情告诉他,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人家吗?

  陈尧咨听后羞愧地说:爸,您别生气了,我知道是我做错了,我这就去把买马的商人找回来。

  于是陈尧咨亲自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说明了原因,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自己把马牵了回来,一直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名人故事欣赏 篇7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名人故事欣赏 篇8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名人故事欣赏 篇9

  拉斐尔1483——1520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马尔比诺城,后来他来到彼鲁基业,师从画风柔和的著名画家彼鲁基诺。他在21罗时画的《圣母的婚礼》(1504),既借鉴了老师又超过了老师,流畅的线条、优美的人物、形与空间的和谐以及纯净明丽的情调,都体现着他早熟的天才,并预示了他后来的发展。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

  在他早期的名作《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中,拉斐尔吸收了达·芬奇金字塔形的构图方式,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

  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在他无数后继者相模仿者那里,这种特色或多或少丧失了。或许,后代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布瓦诺的名言"平易的诗,艰苦的写",在他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他的画风,决非唾手而得。拉斐尔写信给一位贵人朋友,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创作方法"我坦率地告诉您,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位作为我的模特儿。

  名人故事欣赏 篇10

  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

  “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后来,诚信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名人故事欣赏 篇11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关于名人故事欣赏(通用11篇)】相关文章:

关于名人故事作文(通用42篇)07-19

名人故事作文(通用31篇)07-13

关于物理的名人故事08-01

关于名人智慧的故事11-23

关于张震的名人故事08-07

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11-20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11-25

欣赏未来名人照片作文09-06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通用13篇)06-22

吴起的名人故事(通用6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