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对联妙用

时间:2018-04-01 20:04:31 对联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之对联妙用

  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

  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同时,也很好地表明了他的词作风格。要说辛词的风格,这里就不能不先提到苏轼。这是因为联中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这首词里,词人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势之磅礴,格调之雄浑,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词需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由此可见,苏词具有一种豪放的风格。

  辛词的风格亦然。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收复失地的建议,非但未被采纳,反遭忌恨贬斥,而长期流放闲居。他渴望祖国山河统一,不满媚敌苟安。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种感情的写照。苏轼以文为词,一扫以前文人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弱气息,而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词风,其词意境雄奇阔大,感情豪放,善用比兴,并且多运用典故,托古喻今,故与苏轼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四、自编对联,强化作文拟题效果

  材料作文大多要自拟标题。如果我们仿效一些对联的做法,根据作文材料的内容提炼中心后编成一幅对联作标题,相信会大大强化拟题的效果的。如有这样一则要求阅读后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的材料: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有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单调啊!审视完全部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谷子、高粱、棉花、墨菊等对秋色的看法是片面的。它们只看见自身的色彩,不能看到其它的色彩,因此,所作出的结论就是片面的。而秋天则认为秋色不属于一种颜色,而是五彩缤纷的,它既看局部,更看全面,既见谷子、高粱,也见棉花、墨菊等,所以五彩缤纷的见解就比较全面。可见,局部不能代替全局,而全局也不能脱离局部。局部必须置身于全局,服务于全局,而全局又必须统领局部,高于局部。审题至此,材料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我们据此题意拟出局部与整体、个人色镜的局限等题目,虽然符合贴切、简洁的拟题要求,但未免给人以平直之感,而用一种颜色不是秋,五彩缤纷秋满山这样一幅联为题,则可使其新颖、醒目,观点鲜明,让人一见钟情。

【语文教学之对联妙用】相关文章:

1.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论文

2.“,”的妙用

3.新年感受之贴对联作文

4.春节趣事之贴对联作文

5.语文之美

6.语文之美

7.语文之美

8.鞭炮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