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典故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知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典故 篇1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准备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能够让伍子胥不攻打郑国。
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到:“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不攻打郑国!”
郑定公问:“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夹在胳肢窝下面的船桨拿给郑定公看了看,郑定公看见那只是一根普通的船桨,心里不太相信这根船桨能劝退伍子胥的大军。打渔郎说:“国君让我试一试便知道这船桨的厉害了!”于是打渔郎便拿着船桨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打渔郎跑到伍子胥的军营外一边敲打着船桨,一边唱歌:“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听见声音出了营帐,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父亲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的`,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听说到:“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那你怎么会来这里呢?”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的份上,不要来攻打郑国。这样我回去也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就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郑定公。这一下,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遵照承诺奖赏了打渔郎,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
汉语词典解释:
知恩图报,意思是对于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感恩报德、饮水思源、结草衔环、知恩必报
反义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知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典故 篇2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典故 篇3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史记》秦本纪第五知恩图报出自《说苑·复恩》意思就是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与他人。
典故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晋灵公(春秋时代著名昏君)想杀赵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原来那名病汉武士,名叫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知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典故】相关文章:
知恩图报学做人07-13
知恩图报读后感400字05-28
从举手之劳到知恩图报07-13
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典故|字词解析|造句04-14
著名的历史典故07-04
感恩的历史典故11-02
历史典故之年的传说06-25
有关友善的历史典故07-06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07-06
历史典故:门可罗雀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