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1-03-31 17:43:14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1

  春秋末,晋国东部的卫国是个弱小的诸侯国。被迫与晋国结盟,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不住地给晋国进贡财物。当时任国君的卫灵公不愿长久处于屈辱的地位,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

  晋国执政的卿赵鞅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

  不料,一个月过去了。史默没有按时回国。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拿住杀掉,又建议说,卫国是个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的大军一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于同盟国断绝往来,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说:“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接着,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的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去当人质。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是一片痛哭声和一片愤恨声。

  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打到底,宁死不屈。

  史默还提供了一个动向:孔子已来到卫国,他的弟子子贡给灵公出谋划策。最后史默说:“卫国现在的贤臣很多,民气旺盛。国君非常重视贤臣的意见,采纳他们的计谋。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拍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再说。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2

  【出处】《吕氏春秋》

  春秋末年,卫国是一个弱国,受晋国压迫,卫灵公不甘长此以往,所以励精图治,与齐国友好、与晋国断绝关系。

  晋国的执政官员赵鞅不能容忍卫国的行为。他派大夫史默去卫国了解情事,希望他一个月之内回来汇报情事。

  谁知史默一个月后竟然没有回来,很多人都建议赵鞅赶紧出兵。卫国是个小国,兵力不足,晋国定能战胜卫国。

  赵鞅不想打没有准备好的仗。他决定等史默回来后再作决定。

  半年后,史默终于回来了。他讲述了卫国所作的多项准备:

  首先,卫国任命受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全国百姓都很佩服他。

  其次,卫国想出各种方法调动国民反抗晋国的情绪。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布:晋国要卫国的人质,谁家有女儿、有姐妹的'每户都要抽一人去。消息传开后,卫国人民都痛骂晋国。为了让大家对消息确信无疑,王孙贾真的抽选出一些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卫国人都前去阻挡,大家都纷纷表示,坚决和晋国打到底,决不当晋国的奴隶。

  另外,孔子到了卫国,他的弟子子贡给灵公出谋划策。

  史默最后说,卫国已经在各方面作好了与晋国打硬仗的准备。

  赵鞅听了史默的介绍,认为应该等待时机,下令军队听候命令。作好充分准备再行动。

  释义

  按兵不动原指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现多指接受任务后不愿行动,坐以观望。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3

  出处:《吕氏春秋·召类》

  意思:多用来指停兵不前,也比喻对一件事情,因某种原因,或持观望态度,或对抗不做。

  春秋时,晋国的赵简子为人刚毅沉勇,很有才略,经常奉命出使列国,或者统率军队去讨伐违抗的诸侯,为维护晋国的盟主地位立下了功劳。因此,深得晋君的信任,在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卫国与晋国是邻国,由于曾经受到狄人的侵略,人口锐减,土地大量丧失,逐渐沦为一个弱小的国家;卫灵公才能不出众,没有什么贤能的名声,所以被迫与晋国结盟,长期以来听命进贡。 内容来自

  但是,卫灵公很有骨气,不甘心永远处在任人摆布的屈辱地位。公元前503年,灵公同齐景公在沙泽缔结了互助联盟,断绝了卫、晋两国的关系。卫国的叛变,使晋国君臣上下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赵简子立即调动军队,准备出兵袭击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企图用武力迫使卫国就范。

  赵简子在出兵前,找来一个叫史默的亲信对他说:“我听说卫君在国内排斥贤才,信用小人,估计已上下离心,国事日非。你要在一个月内把情况了解清楚,我等你回来报告后再出兵。”史默走后,赵简子命令全军将士加紧习武练兵,积极做好战斗的准备。可是一个多月很快过去了,史默却没有回来复命。这时有个谋士对赵简子说:“史默过期不归,可能被卫人擒拿。其实卫国是个小国,根本经不起晋军的攻击,只要我们渡过黄河,卫灵公会不战自降。请元帅赶快下令出兵吧!”

  赵简子摇摇头说:“卫灵公敢于断然同晋绝交,一定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史默为人一向思虑深远,他没有如期归来,可能是发现了什么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打听。出兵之事,等他回来再说吧!”

  过了很久,史默回来了,他讲述了卫国的近况:“卫灵公现在任用忠臣,废黜奸臣,深得民心。为了激起国人的愤怒,卫灵公宣布:‘晋人已经命令我国,凡有姐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调一个去当人质。’他还抽调一批宗室大夫的子女,准备送往晋国。卫国的百姓听了,怒吼道:‘让晋国来吧!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打回去’。卫国现在贤臣很多,民气可用,想用武力使它屈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元帅当三思而行啊!”

  赵简子听了,立即下令三军按兵不动。他还亲自向晋君面奏,取消了袭击卫国的计划。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4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春秋末期有一个小国家——卫国。卫国长期受晋国的压迫,只好投靠齐国。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大怒准备讨伐卫国之前,派大夫史默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半年后,史默才回来。史默认为依靠武力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于是,赵鞅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

  1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2 按兵不动材料

  【发音】àn bīng bù dòng

  【出处】 1、《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

  2、《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3、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

  【解释】按:止住。使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近义词】按兵束甲

  【反义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成语举例】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12-15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04-21

甘之如饴的成语故事04-09

耳濡目染的成语故事01-23

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12-15

迎刃而解的成语故事12-12

马的成语故事08-13

成语故事12-17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04-20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