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作品读后感

时间:2017-08-19 10:05:55 800字 我要投稿

校园文学作品读后感

校园文学作品读后感

《雁苑情结》读后感

校园文学作品读后感

2010年5月11日,收到了甘肃联合大学校园诗人刘双隆寄过来的校园文学作品集《雁苑情结》,蓝黄相间的200多个页码的32开册子拿到手中沉甸甸的。我知道对于一群行吟在黄河畔的雁苑学子乃至整个甘肃文学创作来说,一件艰辛又富有意义的事件诞生了!

著名作家马步升在《陇原走笔》第二期《写在前面的话》中把“在大学里有没有办过刊物”作为一个人上大学的意义所在。虽然大学生不可能都来办刊物,但是这却是文学前辈对于那些钟情寥斯的象牙塔文学青年的期盼。的确,大学生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大学时光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具活力的时期,也是诗意盎然的时期。诗意的青春岁月写不出青春的诗行,人生的末尾回想起来多么遗憾的事埃

“文学是清苦的事业”河西学院朱卫国院长在2007年河西学院“陇上一叶” 文学社成立15周年的贺词《喜看陇亩涌新禾》(原载《陇上一叶》第67期)一文中的这句话与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马晖在《雁苑情结》书序中的“文学是寂寞的事业”一句相契合,可见当下,文学是在怎样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尽管这样,甘肃联合大学的雁苑学子——那一群才华横溢的文学爱好者却是大道独行,在文学的沃土上耕作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精神田园。

2009年寒假,我坐着火车从河西到河东,下午三点到达兰州。晚上与在兰州一家家电公司谋生计的《丛草》副主编井春坐公交到了甘肃联合大学,来到了黄河水畔滋养了一大群校园文学诗人作家的雁苑。

冬日的兰州在晚上还是西北一贯的寒冷。下公交进了校园后门,穿一件白色外套、长发、操一口平凉口音富永杰和文雅秀气、稳重又不失大方的赵文敏、幽默爽快、书生气十足的杨世伟已经迎来过来。之前我们只是在博客上见到过对方的照片或者是发过不多的几条信息,最多就在QQ上闲侃一些文学之类的话题,再没有其他的交往。但是却一见如故——是文学的精神使得我们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信任。他从陇东到兰州,我从河西到兰州,又相聚雁苑,是诗歌的缘故,是文学的缘故。

2008年,初次学习诗歌写作的我在网络上见到了一个征稿邮箱便误打误撞的将一首不成体统的分行文字伊妹儿到了富永杰主编的《陇原走笔》创刊号上,出来后刊物在邮寄中丢失,我为此遗憾了好一阵子。富永杰单qiang匹马集省内外作家诗人以及校园文学写作者的佳作打造了《陇原走笔》的精品,16开本,大气、庄重,让一些靠作者吃饭的所谓“正规刊物”汗颜。连续两期的出版,得到了著名诗人、甘肃省文学院副院长高凯以及著名诗人、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高平等老一辈甘肃文学人的支持与鼓励。而他本人,那个在兰州呆了近三年却还是满口家乡话的富永杰,他的诗歌创作也是对于甘肃诗歌的继承发扬、对于甘肃省内高校作来说都是值得一说的。永杰为人豪放洒脱,诗也一样,满纸“土话”,诸如“从手边接过的是/一连串的金黄/你知道,我最爱这个季节的颜色”(《收获》)以及“直觉告诉我/我们- --校园文学创作来说都是值得一说的。永杰为人豪放洒脱,诗也一样,满纸“土话”,诸如“从手边接过的是/一连串的金黄/你知道,我最爱这个季节的颜色”(《收获》)以及“直觉告诉我/我们的美丽已流向了大自然/而不是我们自己”(《流年》)等等,在乐趣网上冠以“当代口语诗歌之王”的评价,我不敢多说,只是祝福他坚持到底。

后来我的一组诗《悬挂在麦穗上的故乡》登上了《陇原走笔》第二期,与富永杰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但使我开始关注雁苑诗群还得从赵文敏集名家新人于一堂的《边缘诗刊》说起。

我知道《边缘诗刊》的时候已经是我的两首诗歌在第四期刊登出来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办过三期了(分别是《边缘诗刊》第一期、《废墟上盛开的花朵——纪念5·12汶川地震诗歌号》、《民间诗人一百家》),他本人熟悉排版,自编自印,总体上让人感觉到美观、大气、内涵丰富。

赵文敏以“民间诗人”自居,那个来自陇东黄土高原上秀气端庄的高个儿小伙也同样写着秀气端庄的诗句,分行文字中不时地嵌进几个“麦地、牛羊、家、黄土、甜水堡”等故乡的代名词。如“多么自然的事情/就想我懒洋洋的走下山坡/然后拐几个弯回到家一样//这多么自然的事情/我走下山坡后/那里就卧上了羊群/它们晒着晒着/也和我一样走下山坡/拐几个弯回家了”(《多么自然的事情》),这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多么自然的诗歌!他说:“诗无所凭依/我无所凭依/还要怎样去选择/复活的方式?”(《恋风少年》)——这便是文敏自己的《归途》了!

刘双隆曾经办过《象牙塔》,后面停办了。作品上过《飞天》《北方作家》《黄河文学》《语文报》等大刊。这位同样来自黄土高坡的青春少年,诗歌中还是紧紧抠装陇东”这一带给他生命与诗意的精神源泉。他写到《故乡》,写到《窑洞》,写下了“我在甘肃的版图上寻找环县/偌大的庆阳好比一个旱烟锅/环县似乎是烟锅上被烤得黄黄的烟丝/我终于明白了环县祖祖辈辈在找水的理由” (《 环县以北》)“庄稼人守住祖先留下的窑,烟熏火燎/窑洞深处,一口棺材/棺材身上刻着‘龙凤呈祥’图/窑洞的炕头四季得热着/如果窑洞的人走城里了,炕冰的凉/窑洞便塌陷了” (《窑洞》),朴实厚重如黄土高原的土层一样的诗句不禁让人想起靠天吃饭的陇东,为诗人心中一颗心系故土、辛酸的故土情怀感动。他把自己定位成“游子”,读罢让我为陇东的黄土高坡拥有这样痴情的行吟诗人而慨叹祝福!他知道“远离村口的人/就如同远离心口的思念”(《村口》)。

“刘鑫的文字正如他直率、真诚的人品,读之,往往给人以启发”这是刘双隆在《离歌不忧伤》一文中评价刘鑫的原话。从刘鑫的文字里就可以看出,他和我们都是“最可爱的社团人”,同样他还有着深深地眷恋母校的情节。在组诗《雁苑恋歌》有写积极向上、青春焕发、激励青年的励志文字,如《心灵的相约》《为青春立志》;也有写如 “双目注视着故乡/眼睛里挂满了忧伤”(《眺望故乡》)“岁月留痕,青春年华/社团人坚守自己的信念/社团人是最可爱的人”,等那些眷顾家乡、眷顾自己曾经奋斗努力过的社团,这些无疑都是扎根在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寻根”意识。

另外,苗引林《就在这样一个下午》、《姐姐,今夜我来天堂看你》两首情真意切、境界浑圆深厚;把自己比作是“一匹孤行的狼”的杨世伟说:“我会告诉牧人/我不是为了你的那群羊/不要憎恨我的模样/我很善良”足见那种刚柔相济的'男儿本色;雷进虎《站在雪里望故乡》是非常可读的好诗;白兆辉《十四行:雪地》工笔细描、细腻微妙;党陆佳写“李煜”“爷爷”“李商隐”并从古文人的诗句间化出了自己的一些怀古的篇章;除此之外还有被编入“河柳依依”栏中的80后金城文坛新秀马宝明《甘肃赋》(两篇)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堪称现代陇原赋文压卷之作;庆阳青年作家李辅子的《剪不断的河柳情》感人至深,以一个老社团人的姿态抒写了自己对河柳文学社的眷恋,对文学事业由衷的坚守和支持。“它山之石”栏中几位青年文学写作者像西北师范大学张启新、军旅诗人刘昆、中学教师张红林(笔名甘南燕子)、陇南师专何培牧以及拙作《精神地理学(组诗)》都可以说是费了很大心机孕育的结果了。

地处西北的甘肃,一条黄河把所有与之有关的文化以及文化人都串了起来。这是一片诗意盎然的沃土,在中国的诗坛享有“诗歌大时的美誉。由边塞诗的繁荣到“新边塞诗”的传承发展,如今已有15位甘肃诗人走进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如今的甘肃大地诗人以及文学写作者遍及陇东、陇中、陇西、甘南、陇南、河西、天水等地,诸如陇东高凯、酒泉林染、凉州古马、甘南阿信、定西崔俊堂、嘉峪关胡杨、女诗人娜夜、石油诗人第广龙等等一大批青年诗人多年来坚守并继承发扬着甘肃诗歌精神,这是艰辛又意义非常的事情。以甘肃省文联《飞天》为主阵地的刊物蜂拥迭起,各个市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文联、都有自己的刊物并且多数已经走出甘肃像酒泉市文联的主办的《北方作家》已经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大刊了。

在当下,有些纸质刊物逐渐转向网络电子刊或者有的已经无法生存而被-迫停刊的情况下,甘肃的民间文学刊物却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显出后劲十足的大好局面。诸如《轨道诗刊》、《岷州文学》、《大地湾月报》、《天马诗刊》、甘肃作家港、《远方》,还有素有“甘肃诗歌摇篮”的西北师范大学《我们》、兰州大学的《视野》、甘肃联合大学的《河柳》、《涛声》及今天的《陇原走笔》、《边缘诗刊》、《雁苑情结》,河西学院以《陇上一叶》校园刊物为载体的诗歌文学创作先后登上《诗选刊》、《飞天》、《散文诗》等全国影响力较大的刊物,涌现了早到张掖柯英再到河西学院校园诗人赵应军、甘肃联合大学的邵一洲、段麟国、马宝明、李辅子、李德荣、书舟、刘双隆,还有网络写作者王步成、聂仲明等一大批痴迷文字的文学爱好者。

但是像甘肃联合大学这样势头强劲、朝气十足、大-片的以“群”的形式出现的校园文学写作、刊物在甘肃乃至全国来说还实属罕见。一册《陇原走笔》,一册《边缘诗刊》,加之校园里河柳文学社、涛声文联、甘肃联合大学报编辑部为载体的阵地使得黄河水畔的雁苑一时呈现出浓厚的文学写作劲头。他们大都的上过国家、盛市知名刊物。

这次甘肃联合大学《雁苑情结》的成功出版是对于雁苑诗群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于整个甘肃文学尤其是校园文学创作打开了好的道路。封面左上角“第一辑”三个字恰如其分的说明了他们以及以后的雁苑学子还会有“第二辑”“第三辑”……祝愿我那一群诗友们的路越做越好!

【校园文学作品读后感】相关文章:

1.文学作品读后感

2.文学作品的读后感

3.幼儿文学作品读后感

4.优秀文学作品读后感

5.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6.英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7.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8.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