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读后感(精选6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知道做到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道做到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著名的大众演讲家、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教授的《知道更要做到》。这本书最大特色在于它抓住了当下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的误区,针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提出了有效的行动建议。
这本书对知道更要做到的破解之谜很简单,就是习惯!“习惯”这二个字,对我们来说太过熟悉,所以很多人没有深究过它的确切定义、科学内涵、内在规律——“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周士渊教授告诉我们千万别忽略这句话,我也有同感。世界上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命运和前程,而命运当然是有你的行为造成的。好的行为造就好的命运,坏的行为造就坏的命运,习惯是影响我们命运诸多因素中“最厉害”的一种。
习惯问题不是一个新话题,人类对它的研究和探讨大概一直未曾中断过,近年末,国内外关于习惯的经典著作也是层出不穷,例如:《习惯的力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习惯的本质、如何改变习惯以及哪些是真正好的习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历练和培养。近年来,随着成功学在国内的兴起和励志类图书的泛滥成灾,加之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成功”之类理念的侵害,一种有些浮躁的心态和眼高手低的风气正弥散于有些青年人中间。对于成功,很多人止于“知道”一些观念和行动准则,然后就把它们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记忆和谈论,不知不觉地跌入了一个“成功学陷阱”——那就是一种“我已经很卓越”或是“我一定会很成功”的错觉,而事实上你还是以前的你,单纯的“知道”而不去“做到”,一切都不会有改观。
一、好习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周教授指出:目标+习惯=天仙配,目标就像织女,是你所追求的漂亮的东西,而习惯则像是牛郎,很勤恳、踏实,目标和习惯加起来就是“天仙配”。
在解释“天仙配”时他说道:“有了目标,你一定要为这个目标设定一些习惯,等习惯养成了,离目标的实现也就不远了。而有了好的习惯,你也可以为这个习惯找一个目标,使自己更有成就感。当然这里说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习惯也要数字化。因为习惯是抽象的东西,只有量化后才好执行,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时等。
周老师有很多好习惯,早晨五点起床,十公里徒步行走,科学严格的饮食习惯……他说培养几个做事的习惯,几个生活的习惯,几个学习的习惯,这些习惯共同打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有高尚的人格作后盾,将能向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攀登。
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黄金定律
“积极的心态是挑战人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习惯。”周老师说:“人生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千万不要丧失信心,因为失败的时候正是孕育成功的关键时期。”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人抛开自卑、忧愁和烦恼,变得开朗自信,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岁月,也可以帮助人调整心态,转换心态,改变命运。
三、爱是万能“通行证”
这本书是周老师用十几年的身心体验的真理,早已溶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的行动指南。他说爱心是又一个重要的习惯。培养爱心,学会表达爱心,爱自己更要爱别,爱别人尤其要以人为本,了解人,尊重人,取信人,关爱人,欣赏人。爱,会使你成为优秀的伴侣,可亲的家人,可爱的伙伴,爱是你万能的“通行证”。即使才疏智短,也会因爱而获得成功。
四、毅力是培养习惯的关键因素
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的座右铭是:“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天赋无法替代它,教育无法替代它,才能无法替代它,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李开复说:“梦想加毅力是几乎所有著名企业永恒的成功之道。”毅力,是培养习惯的先决条件,习惯的培养需要毅力,毅力也会在习惯的培养中得以增强。习惯的培养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一步的努力并不需要多少勇气,就在这样一步,再一步,再一步的努力中,习惯变得根深蒂固,每当松懈时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日久天长习惯就像一根缆绳,牢不可破。周教授总结道:培养习惯必须熬过前三天,养成一个习惯的平均周期为二十一天,而前三天最关键,比如减肥、早起,熬过前三天你就不会觉得是种痛苦,一星期后你就会产生兴趣,二十一天后你做这些事就成了理所当然。”
“就像烧开水一样。”周士渊接着说,“烧烧停停水永远不会开,刚热了又凉了,只有一股劲将它烧到100℃,你就成功了,所以习惯还要坚持“五动“,即启动、恒动、自动、永动和乐动。”
让我们铭记周教授送给我们的这些话,并不断付诸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好习惯,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高效人士的七个好习惯:积极主动,明确目标,掌握重点,利人利己,设身处地,集思广益,综合平衡。”
“简单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简单,容易的事认真做,就成了不容易。”
“培养好习惯,要知道,更要做到。”
总之,"知道,更要做到"。当我们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最重要的观念、原则、美德、态度、方法都化为习惯,我们就不仅"知道",而且一定会"做到",必然会"做到",肯定会"做到"。这是习惯的各种基本特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知道做到读后感 篇2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书本、网络、电视、广播等非常非常多的途径获取新知识。但好像你一本书看完了,看完了就是看完了,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实际做法产生任何影响。貌似真的很想从书中学到些什么,但一直不知道要如何达到、如果去操作执行。《知道做到》教会如何让自己消除知行差距,让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作家提出了三个要求:
1)坚持做笔记;这点大家可能平常的培训、上课中都有都会做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在24小时内重读笔记;这点我本身在以前的学习中是没有做的。没有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即恍然大悟的东西,将混乱条理不是那么清晰的笔记清楚、整洁的写到另外一本笔记本上或者储存到计算机中。而是培训回来后就合上笔记本开始另外的事情了。过了段时间,当突然想起或有人问起重新打开笔记时发现甚至认不清楚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没有经过整理的笔记是毫无意义的。
3)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达给别人;作家建议在结束培训的一个星期内。将学到的东西分享、传授给别人。在分享、传授的过程你又再一次的强化、复习了你学到的东西。
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人真的很难。要应用自己刚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下来作家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
1)信息超载;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很多,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了。所以人们习惯性的不断的去获取新知识。
2)消极过滤;也就是说‘发臭性思维症’是指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如何判断哪些对自己来说是积极的、有用的?
因为知识容易获取,所以我们总是不断的获取更多知识,而不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应用它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消极思维会发生作用,从而削弱我们学以致用的动力。
3)缺少跟进;关键在于重复、重复、重复。平常生活中大家都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不好的习惯,但总是改不掉。或者说这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要改掉这些习惯需要付出真正切实的努力。但我们大多数都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知道做到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我们都生活存在怪异现象,就是大家努力学习,拼命的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习各种各样的道理,到最后,大家都知道道理,说起道理来大家都引征别论,但却很少人真正的按照道理去行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知道做到》这本书是一名国外著名作家,从问题本身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三个原因:信息超载、消极过虑、缺少跟进。并详细分析此三个原因的形成原因、如果改进,最后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学到做到,不在是空话连篇,而是务实的指导人们真正的做到知道做到。
现将本书中相关观点陈列如下:
造成人们没有从学习后,马上去行动,原因三点,第一点是信息超载,是指在现代生活中,由于行业细化,有许多培训、名家演讲以及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以前很难找到的资料,现在比比皆是,造成各人信息收集量过大,会产生盲目心理,同时由于每个人心理总是想多学,造成学习方向过多,最后造成什么都没有学到的现象。针对信息超载,本书的观点是建议人们选择少而精的学习,而非多而广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重要的关键点学习,并在学习之后不断的进行重复,以便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消化,变为已有。
-->个人感悟:现实中的我不也是如此,想学的太多,所以东学学,西学学,造成学到的东西都知道一点,而不能精通,深化,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其它知识的吸收,以前学到的东西都不知道那里去了,故现在下定决心,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学习:一是销售学习,二是金融方面学习,三是英语学习,制订相关学习计划,并且做到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至少重复学习关键点六次。
原因之二是消极过滤,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造成对自己的不自信,对他人和事情的怀疑,遇到事情会消极逃辟,或者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存在一个过滤系统,会对一些有难度的事情进行自动过滤,在考虑事情时,总是考虑不利的一面,消极的对待事情,最终让想法或事情不了了知。本书针对消极过滤,作者建议从两点入手,一是积极聆听,敞开心胸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将自己变为绿灯思考者,在做事情或进行计划时,总是先对有利的方向进行思考,积极发现正面的作用,引发创造力和应变力。
-个人感悟:现实中的我不也是个消极过滤者吗?每想一个计划或准备做一件事情时,总是想到会有什么困难,存在什么不利方面,而对现实事情产生退缩,放弃,我感觉本书中的绿灯思考不错,每次遇到事情时,先想有利面和积极面,并列出表来,到最后,自己再来找不利面时,发现有利面多于不利面,积极聆听也很重要,在现实中聆听本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促进人际交往,听到别人好的观点。
原因之三是缺少跟进,没有有效的跟进计划,会使你的计划或者想法遗失在角落里。建立良好的跟进系统十分有必要,做正确时必要的夸奖会使人更加增加积极性。告之->演示->尝试->观察->表扬进步并修正是有力的跟进计划。
-个人感悟:想要做到成功人,必需学习,而学习必须的是坚持,接受别人的指导。掌握好的跟进计划,达到必要的重复,重复,重复,使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或实际工作当中。重复的力量,学习完毕后,至少回读笔记六次,才能达到目标。
知道做到读后感 篇4
常言道:说到不如做到,凡事说的容易,嘴巴两张皮,一开一闭而已,可做起来却非易事,于是世上有了很多光说不做的典例,也涌现了无数光说不做的人,于是"做人要诚实、要守信用、不要撒谎、不要说大话、要说到做到"等字眼应运而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说到就要做到。不要说大话,其实这已经很难了,可真要想做到"说到做到"又不是那么难的,大不了在说话之前大脑考虑一下能否做到,做不到就不说而已!
然而,想想要知道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当今社会,信息泛滥,各种小说、报纸,电视、广播,还有互联网到处都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嘴巴不说,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不看、耳朵不听。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想方设法的去看、去听,去获取新的知识。可是,将自己获取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又能有多少呢?古人言"学以致用,学不能用,又有何用?"
看完《知道做到》这本书后,我感触颇多,更受益匪浅:
书中的作者肯。布兰佳用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事向我们阐述了"缘何人们大都无法做到知道做到"以及"如何才能做到知道做到"。
知道做到读后感 篇5
其实刚看到这本书大概猜到它讲的是什么,作为一本管理学的提升书籍,此书通过文字阐述了现在的我们出现的各种问题;知识的垃圾桶;知道却不能做到;毫无计划的工作生活等。本书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1。信息超载;2消极过滤;3缺少跟进这三个方面的原因,简明而精辟。
现在我们懂得,阻止我们前进和上升的原因其实就是know和how如何更好的的衔接,做到更好的跨越。这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转换是知识层次的转变。这是很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我现在发现自己每天要来往于很多博客,看很多新闻,但是第二天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记得昨天看了什么内容了。“知道做到”这本书里写到:“人们对于自己吸取的信息,24小时以后就记得不到50%的内容,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对于我们都知道的那些道理,你听着可能很耳熟,所以经常说这个道理我知道。
但是你可能不清楚你没有做到这些道理就等同于你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是态度变化。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态度。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困难,因为我们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所以我们需要养成积极的过滤系统。每当我们产生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时,可能我们周围最亲密的人就会大泼冷水。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消极过滤系统。比如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你可能会想,“恩,这个很有道理,但是对我来说不管用,因为……对于新知识我们会让自己带先入之见,批判的心态来接受,虽然你口头上说我知道/我理解,但是你的心灵深处/态度上并没有接受。
所以我们要设法敞开自己的心胸,遇到新信息时,不要总是琢磨这个错在哪里,而是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但是光是接受,态度上的转变,它不能让我们真正做到,那么我们还要做什么呢?
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就是行为上的变化。要想做到,除了真正行动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要想做到,就需要一个跟进系统,你不能偶尔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行动当中,而是要让自己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老肯说道做到自己知道的那些道理,最为核心的是自律,实现自我的控制,以及坚定的意志,实现不断的坚持,永不放弃。但是我想加一点,除了自律以外我们也需要外界的帮助,不管是鼓励的一句话或对你的监督,我每次行动的时候就会让周围的人知道,这也是对自己自律的一种良性的压力。
现代的我们获取知识太过容易,而我们对知识与信息的索取又是极其贪婪的,很快我们变成为了知识的垃圾桶,淹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我们好似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但却无法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大量的学习却依然让我们的竞争力停滞不前,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困惑。《知道做到》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将Kno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的书,这本书呢可以不到半天就读完,但是却解决了我们这个问题。
我现在想,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更多新的道理,做到自己知道的那些大概就够了。即使不够,等你做到你知道的那些,再去讨论那些新的道理。
知道做到读后感 篇6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途径获得大量的信息,而如何从大量的信息库中如何获得关键的信息或积极的因素,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却是当今社会需要思考与改良的问题。《知道做到》就是一本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跟生活中的好书。
自古以来,“知”跟“行”的关系一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无比的魅力,南宋的思想家朱熹曾提出“知先行后”,明朝的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哲学的角度讲,人们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道做到》实际探索的就是不能将“知”运用“行”中的原因与方法,作者认为不能学以致用的关键原因有三个:
1、信息超载,人们习惯不停的获取新知识,而不习惯去应用知识。
2、消极过滤,人类处理信息系统的相当混乱,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人吸收。
3、缺少跟进,没有重复的落实与跟进。
针对这三个关键因素,作者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是信息超载,作者认为要掌握某件事情,接触一次性的东西,只能记住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关注重要的信息,而非大量的吸收信息,坚持“少而精”的模式,选择一些关键点,不间断的重复,直至完全掌握为止,从而引发更大的创造性。
其次是消极过滤,人们善于发现人做错了什么,而不善于发现人们作对了什么。从小到大,这些充当父母或者管理者的人员过于吝啬表扬与赞美,当小孩或者员工表现好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其行为或者给与赞美,但是当小孩与员工表现有问题的时候,做父母的或者管理者则经常跳出来,把当事人训斥一顿,然后离开,这种海鸥行为经常给人们造成就是消极或者焦虑的心态,对很多食物都怀疑与不自信得态度,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积极的一面,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如何正确的过滤信息,更多的选择积极信息;为此作者也提供两种方式:一是积极聆听,敞开心胸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将自己变为绿灯思考者,在做事情或进行计划时,总是先对有利的方向进行思考,积极发现正面的作用,引发创造力和应变力。
最后一环是缺少跟进,要学会将“知”更好地运用“行”中,关键要素离不开指导、支持、问责。在工作当中有一项新任务,作为领导者首先要给员工学习与了解新任务的情况,指导员工如何开着工作,并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还要对任务重复的跟进,关心任务的进度,员工的状况,任务最终完成情况。而很多的管理者往往只是充当任务的分发者,不进行支持与指导,只是结果出现问题才进行责怪。
【知道做到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说到不如做到读后感10-28
把工作做到出色读后感10-28
做到尽职尽责读后感08-03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10-28
把事情做到位读后感10-28
把工作做到位读后感10-28
读后感怎么知道08-17
工作要做到位读后感08-15
工作重在做到位读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