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读后感(精选17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戏剧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戏剧读后感 篇1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英国的莎士比亚写的这本《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国里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听王家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鬼魂。哈姆莱特在第二去找这个鬼魂,在鬼魂口中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原来是先王的兄弟克劳狄斯,在先王熟睡时候谋害了他,随即篡夺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一天,哈姆雷特请来了一个江湖戏班来演出威尼斯大工被谋害,其孀妻后来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十分近似。克劳狄斯感到自己的罪行被哈姆莱特所察觉,仓惶起身离去。母后把哈姆莱特找来责备一番。雷欧提斯也想杀死哈姆莱特所以他和哈姆莱特举行了一场击剑友谊赛。雷欧提斯的剑锋是涂了毒的,国王怕杀不了哈姆莱特,还特地准备了一杯毒酒,可没想到被王后喝了下去,王后死了。在击剑的过程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刺中了对方,哈姆莱特用最后一点力气扑向国王,直刺穿这个篡位者的心脏。 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英国乃至全世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各种新版本和译本层出不穷且历久弥新。此外,莎士比亚的语言已渗入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且决定了他们对诗的认识。 莎士比亚的许多杰作,四个多世纪以来,既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显示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成为一门毕生从事的学问,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莎学也随之不断地在拓展更新,没有止境。
歌德也曾为之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观之不足、钻之弥深的雅俗共赏,这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说得上是伟大的文学经典作品确切不移的标志吧
戏剧读后感 篇2
谁说玩游戏就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即兴戏剧就是要在玩中学!
你知道脱口秀吗?你认为他们滔滔不绝,笑话连篇的能力是天生的吗?国外脱口秀演员通常学过即兴,很多从事写作、咨询甚至做销售的人都会去学即兴,为什么?因为即兴没有很高的门槛,不需要专门的理论背景,不需要专门配套的舞台道具之类的设施,就像玩游戏一样,人人可参加,随时可以开始,通过观察倾听,打开头脑放松身心,摆脱社交恐惧,提升幽默感,体验融入到团体当中感受。
即兴可以用在很多的方面,比如培养沟通交流的技巧,观察周围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用来讲故事,甚至疗愈等等。
《即兴戏剧》这本书写的是关于即兴的一些理论知识、基本原则和一些直接上手玩的游戏。作者苏广辉,即兴者,即兴教练。
一、学会YES,AND是获得共情能力,同理他人最快的工具。
Yes,and的是即兴的基石,就是肯定和接受对方给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你的新内容。简单点儿说就是接着别人的话再继续往下说。比如有人说,“姐姐你头上有只鹦鹉。”下一个人就会继续接着说,“是呀,它叫莹莹,来自巴西。”就是这样,接着继续说而不是否定和反驳。如果别人说一个观点,你上来就反驳,那么肯定聊不下去,你也不会获得更多的观点和角度。想继续聊下去,就要学会说是,先接纳,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角度。通过这样的思考和练习,你能快速找到跟他人交流内容的共同点,继续聊下去而不是三句话就把天聊死,让人觉得你太无趣。玩游戏是这样,说话聊天也是这样。通过观察和聆听,你再继续传递的过程,你会更深刻地理解共情这件事,提高领导力,锻炼你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容易地融入群体。
二、从中间开始,锻炼想象思考和推理能力。
翻开一本小说,看到中间的某一些情节怎样能快速推断出这个主人公的前后发展经历呢?同样在电视剧中,导演拍摄电视剧从来都不是按照事情起因结果这样的逻辑或者时间的顺序给到你,而是会从中间开始交代部分情节,然后在后面逐渐的交代形成这个结果所产生的一些原因。
如果你学会了从中间开始的这个原则,就会在很多的场景里运用到。比如你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一本书,从中间翻开一页,看到它的内容,然后想象,如果你来写的话,这本书会怎样写?情节会怎样的设置?然后再去翻看原文进行对照。这样多练习几次,你就会拥有写作者的思维,对于情节铺设和角色的设置就会有自己的一套做法。这就是从中间开始在具体生活场景当中的运用。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可以开启你对场景和相关情节的敏感度。很多的人去学微表情管理,就是要从当下接触到的场景里去迅速推断这个人的一些特征和特点。
如果你想锻炼观察和推理的能力,那么即兴戏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三、流动是即兴最大的特点。
金融业如果不流动就会产生什么问题?全球一体化,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财、物都需要流动,交换才能有序进行。新冠病毒导致全球范围的封闭,停滞,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流动是社会发展必须的要素。所以,我们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保持开放和接纳,让流动的思维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相互交换就会获得另外一个水果。如果是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换就会获得两个想法。
在我们的相声艺术里有个名词叫捧根和逗根,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两个人交互才能够把这个相声说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相互同理,相互建设而不是相互拆台或者置之不理。在对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相互交错,共同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往前发展。在任何一个小说或者是戏剧里故事的冲突矛盾都是推动这一情节继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矛盾,一滩死水,故事就不会有吸引力,也没有人喜欢看。所以故事的动力是曲折的,就像阴阳两者相互推动或者像凹凸不平的路面一样运动变化的。
在即兴戏剧里,相互交换想法体现在游戏里铺垫,提供场景和细节或者换角度思考,在这个传递接力和共创的过程里,就可以让你积极开动脑筋,摆脱想法固化,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如果你觉得在思考中有卡点,需要共创或者头脑风暴,即兴戏剧是个不可多得的选择。
如果你时常感到勇气不够,做事畏手畏脚,有很社交恐惧,即兴可以让你打开身心。
如果你有强烈的不安全性或者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那么欢迎你来即兴。因为在即兴游戏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环节都不确定,你通过这样的练习就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锻炼快速思考和反应,适应不确定性,就可以对不确定性说拜拜。
如果你在跟别人交谈中经常会遇到尬聊,不知道说什么,没有幽默感,甚至经常把天儿聊死。欢迎你来即兴,因为这里能学到交流顺畅,协作共生的原则,不仅学会接话题,还学会讲故事。
如果你们团队经常开会没有成果,内耗多,翻开这本即兴戏剧,里面81个游戏,直接上手玩起来,玩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团队的奉献协作精神,传递积极的能量,保持专注,减少内耗。
一本《即兴戏剧》,打开你的世界。
戏剧读后感 篇3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戏剧告诉了我,何事无需太计较,或许太计较也不是什么好事。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成功戏剧还有很多,对于评价《莎士比亚戏剧》,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本人,根本就不会有他这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戏剧读后感 篇4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讲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了行动,人物真实可信,语言具有魔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深邃的人文关怀。他深入地研究人性,了解人性,他的宽容、博爱和怜悯心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好人还是“恶人”。他的作品表现多重性格,他对罪恶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评价无人能及。他认为,人类自身可以克服罪恶。他说:“他们是善与恶的混合。”他的人物具有惊人的现实感,有的是愚蠢的善人,有的是可爱的坏人,就是好人也有缺点。他认识到,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连呆子、罪犯、疯子也很迷人。他刻画的人物比现实更高大,拥有超人的能量和壮丽的作为。他们代表着激情勃发、力量非凡的人类境界,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有莎剧故事12部:其中7部喜剧故事,包括《暴风雨》、《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冬天的童话》;以及5部悲剧故事,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这十二个故事都是以惩恶扬善的为题,类似于中国的“三言两拍”,意象传神、意境迷人、情节丰富、人物个性突出、心理描写细腻,所展现的人性千姿百态;喜剧和悲剧都充满诗情画意和真善美的光辉。
《哈姆雷特》精彩内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
唉,这就麻烦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真得想一想,就这点顾虑使人受着终身的折磨,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侮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
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又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因此动摇了,宁愿忍受着目前的苦难而不愿投奔向另一种苦难。
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有了,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感想: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的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读完这一剧,我认识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是活下去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实际上,哈姆莱特的尴尬在于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比坦特鲁斯更难堪饥渴,比西绪弗斯更枉费心力。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在哈姆莱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密致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其实就是如此的扑朔迷离,让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转移到配角奥利菲亚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轻,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成熟,种种柔情连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爱和恨一起压挤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
戏剧读后感 篇5
在寒假的闲暇中,我总忘不了去读一本名著。去细细的品位,理解。其实说读《莎士比亚悲喜剧》并不准确,我读的仅仅是悲剧部分,或许这与我的性格有些联系吧。
悲剧部分分为二部,我想介绍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部——《罗密欧与茱丽叶》。对此大家可能经常耳闻,并大概知道是一部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可却不知道其中的波折,与命运的不公。罗密欧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而茱丽叶生在另一个贵族家庭。罗密欧英俊潇洒,茱丽叶美丽动人。然而他们所在的家庭却有着深厚的世仇。
在一次舞会上,罗密欧看见了茱丽叶,并且一见钟情在简短的攀谈中,茱丽叶也对这个英俊的小伙子产生了好感。后来在罗密欧热烈追逐下,茱丽叶放下了家族的世仇,与罗密欧相爱并结婚。然而再一次不期而遇中,茱丽叶的表哥与罗密欧的朋友撞见,并准备决斗,罗密欧因为茱丽叶的关系阻止了两人的决斗,没想到茱丽叶的表哥暗中偷袭刺中罗密欧朋友的要害最终致死,罗密欧因为好友的死而愤怒冲去与其决斗结果胜出并将其杀死。后来在法庭的审判中,罗密欧被驱逐出境。祸不单行,有一位伯爵向茱丽叶提亲,朱丽叶的父亲擅自答应了。茱丽叶没办法,只好向教堂见证她与罗密欧结婚的神父求助。神父给了她一种可以在12小时内让人处于假死状态。神父让朱丽叶在结婚前晚服下药让家人以为她死了,将其下葬。神父去通知罗密欧将你从墓地挖出并将你接走。事情如期进行着——茱丽叶服药,家人将其下葬,然而神父还没赶到通知罗密欧,罗密欧就接到茱丽叶死亡的消息。罗密欧跑到茱丽叶的墓地,看到“死去”的茱丽叶悲愤欲绝服下毒药死在茱丽叶身边,神父还是来晚了一步。茱丽叶也在这是醒来,得知计划失败且无力回天就用小刀将自己刺死。
后来两族人都赶来了,听神父道出原委,知道是世仇害的这一切,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然而在这一刻两族人将多年的世仇化解了……
戏剧读后感 篇6
悲剧,听起来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感的名词,自古以来很多人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一部部悲剧集,它们都反映着写作者对社会和现实的态度。《莎士比亚悲剧集》就是那个时期,他为我们展示出的当时社会的风貌,让人读了不得不为书中的人物叹息,悲哀。
爵士麦克白本来是一个正直的人,当他胜仗回来,女巫预言他将成为国王,但以后的一代代国王却是他朋友班柯的后代。他将这些话放在心上,起了贪念,与妻子密谋残害了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并狠下毒手,将自己的朋友杀害,他的意志已被欲望摧垮,但他的良心还存在,他总是被恶梦缠身,老是出现幻象,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他的妻子因受到良心的遣责而死去,他依然想最后一搏,却死在了先王的儿子(储君)的手中,这就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人不要太过贪心,以平常心去对待生活,要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李尔王是一个仁厚善良的老国王,有三个女儿,分国土时,因为小女儿真诚说实话而迁怒了国王,一无所有。两个姐姐用自己的甜言蜜语哄骗了年迈的国王,并在得到国土之后,将自己的父亲抛弃。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老国王与小女儿死在狱中,他也明白了虽然说的话他不喜欢听,但出自真心,两个大女儿用甜言蜜语只能是一种欺骗。阴险的大女儿也最终受到惩罚,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但善良的人们却永远长眠于天堂,他们虽然死去,却依然为人们纪念。因为他们的正义与善良始终在指导着人们。它告诉了我们做人不仅要明辨是非,作为儿女更应懂得孝,但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我们要相信真理。
哈姆雷特是以为王子,他有一个善良正直的父亲,有一个美丽温柔的母亲,但他丑恶的叔父却杀死了他的父亲,强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为了给父亲报仇,不得不装疯,后来,叔父怀疑,想除掉他,把他逼到英格兰,想借此杀死他,并设计圈套,致他于死地,善良单纯的哈姆勒特上当了,死在毒箭之下,在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他用最后的力气杀死了他的叔父,最后闭上了他的眼睛,哈姆雷了为父报仇,不顾自己的性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父亲的安息和国家的安宁,人民的稳定,他虽然死了,却被人们牢记。
悲剧让我们惋惜,让人心悸,但悲剧也是一种美,在种种悲欢离合之中,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真善美,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悲伤之中更应坚强的信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者悲剧中的人物,但我们依然感到是如此勇敢,因为我们能够发现悲剧中自己的影子,并且不断的去体验那悲剧中带给我们的启示与警告,让悲剧成为一种没,我们也许会更加懂得去如何面对它,勇敢地去扮演属于自己的悲剧角色。
戏剧读后感 篇7
早就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有所耳闻,但对他的了解始终停留在一个“伟大”上,至于生平、著作等一概不知。偶然从书柜里翻出一本《莎士比亚悲剧集》,便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
《莎士比亚悲剧集》包括他的五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就我个人来讲,还是对第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感触颇深。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其动人之处有许多。首先是两位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彼此的一见钟情,其情之纯美高洁令人艳羡;其次,这对恋人因家族世仇而不得不遭遇磨难,他们却能坚守彼此与对方浪漫而多难的爱情令人不得不潸然泪下;另外,为切合悲剧氛围而营造的悲楚结局与他们深情甜蜜的爱情形成极鲜明的对比,从而令凡是有些许感性之心的人触动甚至因不舍而悲恸。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舍,对他们为两个积下世仇的家族舍弃的生命不舍。我认为这是极适合我们这一年龄的人看的,因为这正迎合了我们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又让我们体会到世间的冷暖,同时还使我们的情感细腻,感觉直观化。
《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描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叔父篡父皇之位,娶母后为妻,并在父皇灵魂的指点下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一故事真是极为悲惨:它的起因是叔父篡位,父王被杀,母后改嫁;经过则是许多阴谋的交织以及哈姆雷特复仇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结局则是哈姆雷特与情人的哥哥比剑,双双毙命于一把浸了毒药的剑,国王(叔父)被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刺死,母后则服下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药死去了。尽管哈姆雷特最终复了仇,但他仍未实现改变丹麦现状的宏伟理想,这终又是一个悲剧。
《奥瑟罗》则深入剖析了因嫉妒、猜疑、阴谋陷害、盲目轻信、鲁莽行事造成的恶果。摩尔人奥瑟罗娶了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为妻后,他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奥瑟罗的副将凯西奥,便在奥瑟罗面前煽风点火并制造了一场阴谋——将奥瑟罗给苔丝狄梦娜的信物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卧室里,并让奥瑟罗看见凯西奥一提到苔丝狄蒙娜和她的手帕就喜形于色。他的阴谋得逞了,奥瑟罗亲手杀死了苔丝狄梦娜。但他得知真相后,愤怒地将伊阿古杀死并自刎了,最终凯西奥接替奥瑟罗指挥军队。我认为这并没有悲到极点,因为真相终被揭开,鲁莽的,嫉妒的人都在最后消失了,只可惜无辜的苔丝狄梦娜成为这场阴谋的牺牲品了。
《李尔王》讲述的是李尔年老体衰,将财产分给了两个虚伪奉承的女儿,而小女儿考迪利娅在没有一份嫁妆的情况下被封为法兰西皇后。想要颐养天年的李尔按规定要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处轮流住,但大女儿高纳瑞对父亲百般刁难,李尔只好投奔二女儿里根,不想里根对他更为残忍。里尔在愤怒出走的途中遇到被其父葛罗斯特之庶子埃特蒙陷害的埃特加。后来是忠臣葛罗斯特向法兰西王求助出兵讨伐不义的两位公主,惨遭挖眼极刑。李尔王因此才与小女儿考迪利娅团聚,一起出兵讨伐。不幸两人被俘,考迪利娅被埃特蒙派人缢死,李尔王也抱着考第利亚的尸体死去。但最终害人的埃特蒙被重整旗鼓的埃特加杀死了。
《麦克白》围绕着三个女巫的预言开展,似乎毫无悬念。麦克白的阴谋得逞直至他的败落深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与罪恶,因而引得悲惨的下场。
莎剧的魅力值得去欣赏与学习,他华丽文字背后的主旨更值得去品位。
戏剧读后感 篇8
这些故事是为年轻的读者写的,当作他们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个初阶。为了这个缘故,我们曾尽可能地采用原作的语言。在为把原作编写成为前后连贯的普通故事形式而加进去的词句上,我们也曾仔细斟酌,竭力做到不至于损害原作语言的美。因此,我们曾尽量避免使用莎士比亚时代以后流行的语言。
年轻的读者将来读到这些故事所根据的原作的时候,会发现在由悲剧编写成的故事方面,莎士比亚自己的语言时常没有经过很大改动就在故事的叙述或是对话里出现了;然而在根据喜剧改编的故事方面,我们几乎没法把莎士比亚的语言改成叙述的文字,因此,对不习惯于戏剧形式的年轻读者来说,对话恐怕用得太多了些。如果这是个缺陷的话,这也是由于我们一心一意想让大家尽量读到莎士比亚自己的语言。年轻的读者念到“他说”、“她说”以及一问一答的地方要是感到厌烦的话,请他们多多谅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叫他们略微尝尝原作的精华。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们得等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去欣赏。这些故事只是从那座宝藏里抽出来的一些渺小、毫无光彩的铜钱,充其量也不过是根据莎士比亚完美无比的图画临摹下来的复制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这些故事的确模糊、不完整,为了使它们念起来像散文,我们不得不把莎士比亚的许多绝妙词句改得远不能表达原作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常常破坏了莎士比亚语言的美。即使有些地方我们一字不动地采用了原作的自由体诗,这样,希望利用原作的朴素简洁叫年轻的读者以为读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亚的语言从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满诗意的花园里移植过来,无论怎样总要损伤不少它固有的美。
我们曾经想把这些故事写得叫年纪很小的孩子读起来也容易懂。我们时时刻刻想着尽量朝这个方向去做,可是大部分故事的主题使得这个意图很难实现。把男男女女的经历用幼小的心灵所容易理解的语言写出来,可真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
年轻的读者看完了,一定会认为这些故事足以丰富大家的想像,提高大家的品质,使他们抛弃一切自私的、惟利是图的念头;这些故事教给他们一切美好的、高贵的思想和行为,叫他们有礼貌、仁慈、慷慨、富同情心,这些也正是我们自己的愿望。我们还希望年轻的读者长大了读莎士比亚原来的戏剧的时候,更会证明是这样,因为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教给人这些美德的范例。
戏剧读后感 篇9
课上老师关于丁西林的戏剧,有这么几个评价让我印象深刻:丁西林的喜剧,可能不是轻薄的,但它的确是轻喜剧,和老舍啊曹禺啊这些剧作家相比,内核是很少的。他的戏剧不是由人物内在的矛盾,由激烈的冲突推动的,而是用语言,用“欺骗”来推动的,而且冲突矛盾并不剧烈,甚至可以说称不上什么冲突。丁西林自己说喜剧并不是闹剧,他追求的戏剧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会心一笑。
今天看了丁西林的四五篇戏剧,谈一点自己的主观感受吧。
丁西林写短小一点的戏剧,其实趣味性是不错的,的确会让人会心一笑。但是一旦把戏剧拉长,他的缺点就暴露无疑,让人无法忍受了。首先,他故事的冲突性太弱了,没有大起大落。就像一篇散文,一千两千字我们会对那种平淡中的真意会心一笑,但若是把散文拉长到《追忆似水年华》的长度,那就只会让人怀疑他没有制造精彩的能力,而不是相信这是他的文学取向审美取向了。很多故事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只马蜂》“两个互相喜欢的男女的互相试探”《三块钱国币》“女主人硬要女仆赔她的花瓶,大学生认为欺人太甚与之理论,最后故意把女主人另一只花瓶打碎,赔了三块钱国币”《酒后》“妻子向丈夫提出要亲吻醉酒在他们家的客人,还没亲到客人醒过来”《压迫》“房东拒绝租房给单身的男人,男人和一个单身的女人假装夫妻,租到了房子”。以《妙峰山》为例,他的冲突是什么,又想要表达什么?全剧没有一个高潮,一个激动人心抓住人注意力的时刻。王老虎是土匪,但是王老虎和日本人,王老虎和政府军队的对抗性完全弱化,就连被俘虏,也是平平淡淡的,完全不像是被俘虏。也许这是喜剧,并不是揭露现实的戏剧,但是人物身份摆在那里,可是我并不理解那个身份有什么用,剥离了这个身份,这个故事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很像现在网上很多人写小说,给人物安排一个职业,但是人物的身上完全没有一点那个职业的痕迹。这又是由冲突性太弱造成的人物形象不立体。以《孟丽君》为例,里面有那么几个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地方,但是一篇戏剧是一个整体,并不是一个个“段子”,一组组妙趣的对话构成的。《孟丽君》整篇,结构松散,有注水的嫌疑,那段由丫头去冒充孟丽君,看的我实在是莫名其妙,孟丽君做到宰相,不该是这个智商啊!前面孟丽君的按兵不动,像是胸有成竹,像是要铺垫一个绝妙的计谋,结果让人失望。而孟丽君和皇甫少华的感情,孟丽君忍姓埋名的心酸,对父亲的思念,这些全然没有烘托出来,整篇看下来白开水一样。我以为不管悲剧戏剧正剧,感染力都是成功的戏剧必不可少的。
其次,对话太长了,而且毫无特色。戏剧是由对话撑起的,所以对话不该是照搬生活,而应该是经过高度的提炼高度的艺术化的。丁西林的戏剧,对话、动作都太琐碎了,如果是搬到舞台上,因为与观众的距离,动作声音表情都应该是放大的,不应该是微笑的。如果是搬到电视剧里,他的对话都有琐碎之嫌。《妙峰山》里男女主角大段大段毫无营养的对白,让人看得头疼。短小一点的,《酒后》《三块钱国币》其实都不错的,但是其他的……
序里那人说的很中肯,丁西林因为是物理教授,是上层人,所以生活圈子很窄,作品题材不够广泛。写他熟悉的东西时得心应手,但是写别的圈子的人事,就力不从心。《妙峰山》这部以山寇为题材的戏,知识分子的气息相当的浓厚。也许王老虎曾经是一个大学教授,但是能当上土匪,当了这么多年的土匪,说话做事不可能是那个样子。因为对土匪的生活并不了解,所以全篇都充满了作者文人式的想像。不够接地气,不够活。
总之,丁西林的短篇的单幕剧值得一读,多幕剧还是不要读了,浪费时间。
戏剧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了易卜生的两个戏剧,发现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真的是不同的风格。易卜生的戏剧故事所有的情节基本是在意个场地发生的,而莎士比亚的却给人一种空间移动的感觉,不同场次不同地点。易卜生的戏剧给人的感觉不是一种强烈的吸引,一种感情的崩裂。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有一种感情非要不说不可,莎士比亚的戏剧基本上他的感情是比较激烈的,所要是一种感情的宣泄。
《玩偶之家》,一部关于娜拉追求自由的过程。娜拉,就如她自己说的一样“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我在家跟父亲过日子时候,他把他的意见告诉我,我就跟着他的意见走。”“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她从来没有过自由,她的生活一直被他的丈夫控制,就如一个小孩一样,连使用金钱的权利都没有,在婚姻中她没有平等的地位,然而这一切她自己都是无从知道,她一直以为自己过的很幸福。知道她的丈夫发现她十年钱所做的事,她才发现这个事实,她才觉悟,她要对她自己负责,要学做一个人。娜拉一直等待一个“奇迹”。那就是当她丈夫发现事实的时候,他能很骑士的为她挡去一切的烦恼,可是她的丈夫却大失所望。他一听到就想到自己的地位,自己的额利益。当他知道一切都没事之后,他又对她的妻子说“你放心,一切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这样的事后诸葛亮又有什么意义。她用八年的夫妻生活懂得这个道理,他用自己的出走企图换回丈夫对妻子的尊重,男人对女人的认可。可是这一切会怎么样,只能那个考大家的猜测。
其实跟人认为他的《人民公敌》更甚于他的《玩偶之家》。但一切真的不到当局者的支持的时候,当一切不符合大多数的人的意见时,真理是得不到支持,先驱者要为此付出代价。就像斯多克芒医生最后说的一样“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市长只顾自己的利益,只为自己的形象。他一出场就不断的宣称自己才是温泉浴场的创始人。
而那些报社的人,只是需要新闻为自己的报社服务,因此他们不断的起哄斯多克芒医生医生去反抗市长。他们每个人都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至少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斯多克芒医生的固执的相信他们,一直认为是人都跟他一样,在这个和平自己的社会一切舆论都可以被接受,他认为他的哥哥不会让自己无路可走的。可是他错了,当局者是不会接受异类的存在的,他们不会让不利于自己的事物的东西危害自己的立场,他们希望所有的人民都只具有旧思想,人民是不需要新的思想,否则他们就不能受到很好的制约。真正关心人民的人却被人民舍弃,少数的真理者,被无知的人扼杀了。这是一条比娜拉更加可悲的道路。但是他们呼吁的是一种自由,是对人的负责,和尊重。可是在那个社会,是一个假自由的社会。人们都被这样的外表所欺骗。
但自由被蒙尘,但尊重被扼杀,但人格被毁灭的时候,人好剩下什么呢?那个社会离我们又有多远呢?可能在千年前,也可能是瞬间的时间。谁又能告诉我们呢?什么都是比较之后的结果,毕竟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戏剧读后感 篇11
不知道是因为《李尔王》《奥赛罗》《仲夏夜之梦》太过出名已经耳熟能详,还是因为成长教会了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欣赏,看完了整个《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之后,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听闻的《雅典的泰门》。
泰门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有人需要他便给与,不管这个人是否在欺骗。在他的世界里,他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他。
然而这个世界怎么会同他所想的那样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过去他如此的挥霍自己的善良,于是,他贫穷了。当他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被拒绝了。
这种极度的差别对待,让他变得极端,他“疯了”。
他从前有多爱他的“朋友”,最后就有多憎恨人类。他看懂了谎言和欺骗,却也再看不见真诚和善良。当他赤身躲在森林中与兽为伍的生活时,他将自己发现的金子赠送给用来打败雅典的军队。他诅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带着他的愤怒和怨恨。
最后泰门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铭刻着对人性之恶的诅咒。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内涵却很丰富。到底是“金钱是罪恶的根源”,还是“人性本贪”?没有谁能为这个悲剧找出一个合理的原因。
因为是精缩的短片小说,是戏剧转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体,不再钻进某个细节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也没有时间将自己融入人物内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我只是客观的在看一个故事一个老人,然后感叹一句,这是个悲剧。
《雅典的泰门》是莎翁最后一部悲剧。这个悲剧给人的警醒更具社会意义。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导致的悲剧。这次的悲剧根源竟然是“善”,泰门的善,没能给他善终。而别人贪却不见得泰门更加悲惨。我觉得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读本,其中每个故事都删减了大部分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感受或许不够准确,姑且先这样吧。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看书一定要看正版。
戏剧读后感 篇1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被后人誉为是“最伟大的戏剧大师”。
有幸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一书,我赶紧借回家。《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主要写了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莎士比亚小时候很聪明,不像一般男孩儿那样淘气顽皮,喜欢舞刀弄枪。他喜欢闲聊、猜谜语等在其他小朋友看来比较无趣的事情,还热衷于新教。在爸爸带他看过一场戏后,莎士比亚就迷上了戏剧。当时,人们认为演戏是低贱的,演员是低人一等的。像他这样父亲是镇长的家庭,怎么能去演戏呢?父母把他送进镇上的文法学校,想以此泯灭莎士比亚对戏剧的兴趣。但他始终忘不了看戏。
莎士比亚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但是,以罗伯特·格林为首的一些“大学才子”却看不起他。面对他们的侮辱与攻击,莎士比亚保持缄默,把所有辩解和反驳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舞台上,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尽管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理解,尽管遭受刻薄的侮辱与攻击,尽管遭遇痛失爱子感情不顺等挫折,莎士比亚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忠于自己的爱好,不懈努力,创作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流传千古的优秀剧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戏剧大师。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面临困境毫不退缩的勇敢,为了戏剧事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努力,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让我更喜欢的,是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美好的表达。他让人们总是相信,善良能够战胜邪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爱情,经久不衰;《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看重人品,并不在于门第财富,符合人们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哈姆雷特》鼓励人们去思考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么来的。
莎士比亚,不只属于那个时期,而是属于永远。
戏剧读后感 篇13
暑假,我读了《我们班的戏剧社》这本书。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讲述的是:杨洋与他的同学李庆友在梨花小学发生的事。
这天,杨洋在教室里打扫卫生,但他只把地扫干净,没有把课桌排整齐。第二天,李庆友故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刁难杨洋。杨洋连忙去搬桌子,但李庆友依然不依不饶。最后他俩打了起来,闹到校长室。原来是因为杨洋代替李庆友心中有气,故意找茬。校长教育他们,做人要心胸宽广,一个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我方便他人。
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个人物——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足智多谋,心胸宽广。而周瑜是吴国的大都督,他才华横溢,却心胸狭窄。当属国和吴国联手攻打曹操的时候,周瑜却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前两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借大雾命人划着扎有草人的船顺风而行,去到曹营,最终获得十万支箭。当诸葛亮满载而归时,周瑜气得七窍生烟。因为心胸宽广,诸葛亮得到了更好地发挥。而周瑜却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诸葛亮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林则徐也对我们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我们要放开胸怀,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力求上进吧!
戏剧读后感 篇14
当人们用曼妙的言语以真爱之名,献上悦耳的真诚,那时候自己就该提防了。甜言蜜语,比沼泽更快让人沦陷其中。
如果沉醉其中,万劫不复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
男女在相爱时,会互相迷惑,曼妙的身姿,悦耳的嗓音,有力的臂膀,不凡的气度,都只展示了彼此最美好的形象和姿态,然后使双方都沉陷进入迷阵。
只有在步入婚姻的殿堂,离开了海誓山盟,离开了风花雪月,琐碎的日常里,才会真正了解彼此最真实的面貌。
真心,当没有经过对比和考验,它总不被看重的,但是经过试探,真心也会鲜血淋漓。
李尔王为了避免他死后,他的女儿们开始劳民伤国的领土之争,在他在位时,就开始分配实权和国土给他的女儿们。
他只是想倚仗女儿们对父亲的爱意和尊重,自由自在的度过晚年。但是他却用一种最不恰当的方式去测量,女儿对他的爱意。
他认为,爱他越深的女儿,越能用极致瑰丽曼妙的言语去赞叹爱意。所有靠言语才能呈现的美丽,也必然会随着行为举止的无力而消散。
可惜没有人能轻易明白。如他所愿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用浩大华丽的言语,去表述她们对父亲的爱意。李尔王对此感到无比的愉悦,也让她们得到了相应赞美程度的国土。
但他最宠爱的小女儿,却没有依照他的要求,赞美他,李尔王对此极度愤怒。他不能忍受小女儿只用这一句,词汇粗糙但真实的话,去表达对父爱的赞美“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即便他的小女儿可以把余生都服侍他,不再嫁人 ,李尔王也始终认为这太浅薄。他总想用比拟天地的光芒,至高无上的品德,去展示他的英雄气概。即便他没有此类德行,他也想从他人口中获得荣耀 。
为了那虚假的盛名,李尔王和她断绝了关系。他的小女儿没有继承他的一寸土地,全分给了她的姐姐们。他的小女儿也被赶出了他的王国。
幸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即便没有任何嫁妆,高尚的品德,终究是受着祝福的。她的德行,感化了法国国王,她成为了另一个国家的王后。内心充盈却身无分文的人,比起坐拥权势的人一点也不落魄。
命运从不被谁指使,按着谁的路子走。李尔王期盼的放权后的自由,最后还是没有走到他的命里。
他带了100个侍从来他的大女儿的领土居住,结果他只剩下50个侍从,他自由的意愿被枉顾,失去权利的父亲,完全得不到大女儿应该有的尊重。他气愤的带着剩下的50个侍从离开,希望从二女儿这边得到安慰。
即便丧失权利,但为人的权利一样不会离去。为父为母,就该为儿女的品行承担责任。为儿为女,就该为父母的安康履行天职。不论人在处于哪种境地,都应该享受的平等的人权。
但李尔王还是没有享受到为父的权利和尊重,他在暴雨天被二女儿赶出家门。不知道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被大雨侵蚀,落魄不堪的他,终于明白权利背后丑陋人性的真相。也才明白除了皇宫和贵族们的房子是金碧辉煌的,平民百姓们的茅草屋都可能挡不住风雨。
挚爱李尔王的小女儿也对父亲遭受这样的苦难而悲伤和愤怒,她向她的姐姐们发兵,想给父亲挣回个公道和惩戒如此行为的姐姐们,但是她最后战败被杀,李尔王问讯也悲痛致死,那两个不安生的姐姐也没落的好下场。
人间悲剧莫过于此。亲情被束缚在贪婪的牢笼里,即便善于伪装,贪婪的表面如斯美好,深藏的奸邪也会渐渐露出马脚。贪婪最终将吞噬完每一寸血肉和罪恶。
我只想让我的眼睛,看尽真善丑,看得了真,识得清假。日子和时光都还很长。
戏剧读后感 篇15
郁热的铺陈与雷雨的爆发
雷雨的故事是在郁热笼罩的氛围展开,第一幕中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故事的开头鲁贵与四风也在不停地揩汗,繁漪不停地摇着扇子,这一切都将雷雨逼近前的燥热在人物中蛛丝马迹般地透露出来,最后浩浩荡荡一场雷雨的爆发将燥热以残忍的结局熄平,落得个白茫茫大地。
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这种郁热推动着受压抑的忧郁繁漪;蚀尽心力的懊恼周萍;追求欲望的周朴园;渴望爱情的纯真周冲他们的理智被夏日的燥热融化,他们的情感也因矛盾冲突激化;成为了情绪化的工具人,上演了一场悲剧。
而三一律又将这等前后的尖锐压缩进了一个夜晚,周家大厅诉尽了时间间隔跨越30年,周鲁两家情与血的恩怨勾连,爆发式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生活在狭似的周家中的人们的生活使我们感到压迫,喘不过气来;而那些人的爆发后的悲惨凝重,也使人大气不敢出。
压迫与挣扎火花与阴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若是愈反抗愈深陷,痛苦不得时,便是挣扎;这便是繁漪。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嬴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面对周朴园压抑家人精神而获得的封建父权,她反抗,她挣扎,她弃了她作为母亲的圣洁,紧紧拽住周萍她的爱,她渴求而不可得的爱;甚至畸形扭曲的爱。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是雷雨中的电闪火花,稍纵即逝、绚烂凄凉。而周朴园则是最大的欲望家,一切悲剧的源头爱上侍萍生下两个儿子是纯真情爱的欲望,为谋取利益罔顾人命的狠毒资本家的欲望,压迫家人控制家人的统治欲望;而保留夏天关窗的习惯、时时放着旧家具原来的样子,侍萍原来的相片是他渴望亲情,追求温暖的欲望。然而他是阴暗的夜空,衬托着人间一次次的花火很明亮,自己却苦苦抓住少年的情感,反刍着那段已经嚼蜡般的情感,在阴暗的余生挣扎寻求温暖。家人的亲情,子孙的满堂,是他阴暗人生中的奢求,他的美好记忆仅仅停留在少年。
悲剧式的轮回
我无法断定年轻时,未把侍萍赶出周家的周朴园是否也有纯真的时候,但我希望是这样。或许年轻时的他也想过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干一番光明磊落的事业;但结局我们都知道,他变成了狠毒无情,残酷冷漠的人,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也由此牵连出了一个悲剧。诸如此类的悲剧式轮回有很多,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从一个渴望爱情的人变成了破坏儿女婚姻的始作俑者,从一个性格乖张的人变成了充满情欲与财欲的疯婆婆;又或是《三寸金莲》中的贫家女子香莲因幼年缠足吃了许多苦头,后来因三寸金莲之美而嫁入富家,又在两次赛脚中从失宠到得宠,继而成为缠足习俗捍卫者;他们曾是受害者,却步步扭曲成加害者,将自己曾受得痛苦施加于他人之上,沦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沦为一个悲剧的轮回。
最后的最后,我谈谈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其实,我挺不理解这部悲剧,对于现实的批判只是悲剧的一部分,不是总基调;而更像是一种命运的捉弄。就像作者所说,他只是将最原始最爆发的情感表露出来,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要批判这个社会的一些弊端,只不过写着写着就迸发出来。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已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的捉弄。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很不理解这种悲悯的情怀,比起对于悲剧,我更喜欢那种很俗套的中国式大团圆结局,可能是因为我没经历过什么人生的大起大落,没有学过什么哲学思想戏剧分析,我本能地更喜欢与我的生活更为相似的故事,也不想故作深沉地说理解作者笔下的悲剧世界,作者心中的悲悯情怀。比起理解它的价值观,我更喜欢去看一个一个人物的形象,推敲一句一句之间的潜台词,琢磨他们的性格与人性的表露,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人物,我更喜欢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赏析它,赏析它的文学价值,赏析它的戏剧冲突,我想可能这是为什么《雷雨》会搬上课本的原因。
戏剧读后感 篇16
在星期日,我阅读了这本书。《泉州戏剧》让我知道了许多我们泉州的著名戏剧,大概是这几种:
一是泉州南音。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外华侨来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南音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以闽南话演唱。由于海内外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蜚声国际乐坛,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二是泉州提线木偶。泉州提线木偶,在闽南俗称“嘉礼”。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巧夺天工。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泉州的各种戏剧,领略到了泉州戏剧的历史文化。啊,我爱泉州!
戏剧读后感 篇17
我买了一本美绘少年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这本书的故事都是英国文艺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一个个故事都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一个个人物都刻划得惟妙惟肖,一个个结局尽管有喜有悲,却都牵动着我的心。我为李尔王报不平,为哈姆雷特的孝心所感动,为麦克白的愚蠢和贪心感到悲哀。每个故事都描写得很深刻,让我百看不厌。妈妈问我哪个故事印象最深,我觉得每个故事都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莎士比亚在几百年前写的故事流传到今天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难怪人们都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戏剧读后感(精选17篇)】相关文章:
戏剧的读后感08-17
高考戏剧阅读指导11-03
戏剧的起源作文1000字10-28
戏剧人生作文700字04-03
《童年》读后感精选06-29
学生高兴尽兴是最重要的 -《登上戏剧舞台》项目实施有感06-1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四单元作文:戏剧的起源11-03
悟空传读后感精选07-12
英语的读后感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