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读后感(精选19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读后感 篇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马说》作者韩愈的观点。
“世有伯乐与千里马。”这是我的观点。我认为千里马与伯乐是同时诞生的。因为在“伯乐”这个新名词出现前,没有所谓的千里马;而在“千里马”这个神奇的物种出现前,更没有所谓的伯乐。于是假设:某年某月,千里马与伯乐同时诞生并相遇相识。于是伯乐成就了千里马——名声远扬,千里马成就了伯乐——鉴马大家,皆大欢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并非仅仅是伯乐在寻求千里马。寻找,是双方的事。
再谈谈当时的情势,韩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国古代相对鼎盛的时期,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由生疑:为何韩愈不在其之列?为何马说中怨声四起?答案是坚持!是争取!“千里马”们是否为自己的命运争取机会?是否如毛遂般荐一下自己?没有,从来没有坚持!为了证明自己所谓的“志存高远”,就做“无病之呻吟”,郁郁而终;就隐居山林,不谙世事;就安于现状,全然忘却了自己是千里马,自己有能力更有责任去主宰这所有一切。没有,完全没有争取!只是偶尔清醒过来,满腹惆怅的跑出“马棚”呐喊几声“谁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乐了。千里马不争取机会、不愿展示自己而直接导致他们的悲惨下常纵然伯乐寻遍万水千山,踏破千百双铁鞋,终而只能坐在马棚边上叹息:为千里马悲哀,为自己悲哀。因为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弃、早已屈服,那便无异于扶不起的阿斗。
这就引发我们深思。在愈加强烈的社会竞争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的才能以外,我们必须要进取必须要自主、必须要坚强、必须要争取一切机会。如果甘于做个平凡人,那纵然有成万双手托举你,你仍然只是个平凡的人。振奋起来,抓住机会,真正能够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于伯乐,只是起辅助作用罢了。因此,“神马”遭迫,莫怨伯乐。
马说读后感 篇2
问苍天,自鸿蒙之初,有多少怀才不遇者?你可知道?
问浩海,自混沌之始,又有多少怀才不遇,却又不甘于身世者,你可知道?
很少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听到了吧,韩愈的这几句话字字体现:他,便是个"怀才不遇"者。他自喻为千里马,却感愤于无伯乐之赏识。但敢问:一匹马不鸣不奔与常马一样,喂马者又怎知他是否是匹千里马呢?
(海浪叠起,海啸阵阵,一只水鸟长鸣一声盖过海啸,又一飞冲天穿过云霄……)
有人说过: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就看你是否去争龋若你争取到了,无疑你便是个赢家。而每匹马的机会也都是平等的,若是匹千里马,不论喂马者是否喂饱了它,千里马终究还是千里马,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又何求别人的"恩赐"呢?
(海岸边停泊的一只小渔船里,一条被困的鱼向着自由去了,它一跃而起,跃出了小船,也跃出了死亡,回到了自由的大海……)
何况一匹受辱的千里马,若甘于身世,甘于在奴隶人手底下做活,没有半点斗志,没有半点野性,又怎能以千里称也?一个有才华的人,若甘于在无名之辈下生活,又怎能体现他的大志向、大抱负呢?一个无大志向、大抱负的人,又怎能说他有才华呢?
在现在的社会,"千里马"真的是很多,"伯乐"也真的是太少了。但确实,每匹"千里马"的机会都是相等的,把握住机会,莫再道"怀才不遇,郁郁寡欢"。
(低头看看海,抬头望望天,一片海阔天空。)。
马说读后感 篇3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人们所说的“千里马”通常是指那种德才兼备、有才识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间的伯乐不常有,就这样,即使是千里马,最终也只能被埋没。
在《马说》里可得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便是导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比如一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际的研究生只懂埋头在事业工作中,而不懂与上司套近乎,善于观颜察色的大学生却很会对上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这样,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学生,而忽略了那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没能提供更好的舞台来让研究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由此而埋没了很好的人才。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观决定了各人不同的命运。
都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问题是出在千里马总是不能出现于伯乐的视线范围内,而导致“怀才不遇”的情况很无奈地重复出现,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间悲剧,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事的健康发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贤人志士,由于无幸遇到伯乐,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过原本可能辉煌的'一生。
因为统治者的不识人才,才会引发人们的疑问:“其真无马耶?”其实,这不过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读了课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统治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马说读后感 篇4
“之千里马者,日行千里也”这句话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后来多指有才之人。
而千里马者,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需日食石粟而充其力,若与常马饲之,则无千里之能也,而只有伯乐却能相之,但世间又有几个伯乐呢?故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而这一说法成了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的口头禅。
这里说说我的想法,之千里马者,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始终是一种动物,一种头脑简单而四肢发达的动物,不能告诉人们“我是千里马”这不能是马的错,而人之千里者,既然多指有才的人,自然是头脑发达的人了,是可以与人们交流的,可以告诉人们“我是千里马”的,若如马之千里一般只知道在空山旷野之中狂奔,或有其能而不用,却独等所谓的伯乐来相之,那机会如买中奖般渺茫。
有才之人应该自量其才行可为之事应该学会推销自己,让自己的才能尽显于世人面前,才能有更好的发挥其才能。而不该怨天尤人,或以“伯乐不常有”为借口。因为那只能说明你根本就不是千里马!
请记住:这个社会上才是伯乐,千千万万的人才是伯乐!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你才能算做是真正意义上的千里马!所以我说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读后感 篇5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在这篇以马喻人的议论文当中,作者不仅诚恳诚挚的畅谈了关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愤懑之情,而且深度解说了有才之人不能充分发挥余光余热的关键所在,以此告诉上位者既要懂得拉拢结交人才,又要学会善用、重用大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句开篇之句当中,作者把人才比做了日行千里的千里马,把统治者当做了能否识别宝马的伯乐,以此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不能很好发现人才的愤懑之情,也充分展现了自己不能大展身手、不能实现梦想、不能成就大事、不能完成伟业的幽怨之苦和丧气之愁。
而那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更是深刻解说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那个暗潮涌动、勾心斗角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有才华、有志向、有能力、有智慧、有实干的人才总是难以得到重用和赏识,而韩愈面对这种不公平、不明智的待遇心中更是充满了不尽的委屈和憋屈,于是就写下了这篇使人发省的愤世之作,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愤慨之情。
读完《马说》之后我心中确实不太明朗,我觉得当时怀才不遇、志向难展的韩愈一定觉得很无助、很迷茫、很痛苦,而和壮志难酬的韩愈一样,现如今依旧还有很多人在不被看好、不被支持、不被理解的苦海里挣扎着、煎熬着,所以我极其希望有才能、有志向、有实力的人才可以尽快找到自己的伯乐,而我也祈祷那些伯乐可以真正识别出马厩里的千里马来,这样就不会让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了。
再者,我想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的千里马,而在不同的领域和情情境下,每个个体也都是有闪光点的大将之材,所以遇到不理解、不谅解、不明白自己的人,千万不要觉得难过和沮丧,更不要轻易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梦想。总之,你要记得,你一定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汗血宝马,所以你要你一直努力,一直坚持,一直奋进,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脱颖而出、一鸣惊人的,也终有一日你会成为别人捧在手里的珍爱无比的千里马的。
马说读后感 篇6
千里马和伯乐,有了伯乐,才有千里马。
为什么这么说呢?千里马不是经常有的吗?其实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被认出来,只当作普通马勇,也就不是千里马了,这就是埋没人才。作者借这篇文章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至于自己是金子发光的人,要不想被别人当成玻璃渣反光,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等待“伯乐”的出现,让他认识自己,可这“伯乐”不常有;而是自己努力,大放光芒,让别人认识自己。在困难面前,有人遇到机会,有人抓住机会,有人创造机会。有真材实料的本领是必须的,最基本的,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被人们认清你的才干,也不会成功。
如果你有了才干,并抓住了机会,就能成功,并成为一个“伯乐”,去发掘更多的“千里马”,让“千里马”在成为新“伯乐”,又去发掘“千里马”,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为社会服务,形成良心循环。
说到底,需要一个带头的“千里马”可是这“千里马”并不好当。
马说读后感 篇7
不知是否是因为属马的缘故,或许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匹千里马,所以对《马说》情有独钟。既然是“情有独钟”,就必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说》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先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只可惜伯乐不常有。
而我却认为伯乐常有,而相中好马的伯乐极少。为什么?
一是因为称其为伯乐,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职中。而伯乐们大多都去“经纶事务”了,哪有空余时间去相马?
二是因为惟恐千里马不听驾驭。“艺人胆大”,既有千里之能,为何还像常马般任人摆布?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识得的千里马飞黄腾达之后,而自己则贬为常马,于心不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又有多少人甘愿将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千千万万个伯乐,千里马还是不能被选出来。所以诺贝尔获得者迟迟没有中国人,最多也就是外籍华人领奖。
如果人人都自视为伯乐,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起着伯乐的作用,千里马又怎能不现身?
马说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韩愈的《马说》。
这是一篇关于“马”的议论文:借议“马”而论“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而且开门见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识别、选拔、使用的。然后回到现实,谈“千里马”也即人才的命运。最后提出“天下无马”还是“不知马”,即“有没有人才”、“识不识人才”的问题,正是和开头呼唤“伯乐”相呼应。
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后,还隐含着一层些意思,需要我们去琢磨,去体会。比如我在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这连续的三个“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着一个“伯乐”。我想,这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因和主旨所在。
这种寓抒情于议论之中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更是一次阅读方法的实验: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础上,再去体会其“言外之情,之意”。
马说读后感 篇9
因为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老死在槽枥之间,无法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因为千里马吃不饱,待遇低,所以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跑得比普通马还慢。因为无人认识千里马,所以天下没有千里马。韩愈用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是否出现,来比喻人才是否得到重用,取决于位高权重者是否识别人才。在韩愈的眼里,伯乐掌握了千里马的命运。
不是科举取士吗?韩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
韩愈进入公务员队伍并不顺利。19岁韩愈进京,接连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6年过去了,25岁的韩愈总算高中进士。但是在唐朝,进士及第,只是有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资格。还要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辞科考试。韩愈连考3年均以失败告终。其间韩愈多次上书给朝中高官,如泥牛沉海,没有回音。京漂十年,其间的辛酸痛苦无法想象。
知道了韩愈的这一经历,容易理解,原来韩愈是在借千里马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实现人生梦想的赢家,肯定是极少数;名落孙山,不获重用的绝对是大多数。根据一般人对自己的估价偏高的原理,这些读书人绝大多数会认为自己是人才,自己不走运,是阅卷老师没有眼光。韩愈的《马说》,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自然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因而这篇文章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伯乐是不靠谱的。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社区、企业、政府,就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我们所说的伯乐,就是掌握着任用和提拔人才权力的管理者。若是他们公正廉洁,就好办了。大家都拼实力。然而,这些管理者大多是凡人,或多或少有一点私心。皇帝最重要的是保住皇位,所以刘邦得到天下以后,不会再重用军事人才韩信,而是将其拿下,后听任吕后将其弄死。各级官员提拔人才,恐怕要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威胁自己位置的人,很难获得重用。
人情关系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同等条件下,同乡、同学恐怕会优先录用。如果伯乐受了贿,她会模糊标准,混淆是非,把普通马说成是千里马。
唐朝的韩愈,读的是四书五经,走的是科举之路。仅仅凭借文章,脱颖而出,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毕竟竞争对手众多,而筛选标准相对比较主观。当时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绝对是买方市场。他不能像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等人一样到处兜售自己。不能在楚国为臣,还可以到秦国为相。所以韩愈进入公务员队伍,注定要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韩愈还是幸运的,一路拼杀,先后担任京兆尹、兵部侍郎等要职,该有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终生不第啊!
现代社会,与科举制度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依然存在,但我们的选择已经更为丰富,决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交给伯乐。
考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那只是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平台,不能完全依靠导师的推荐。没有考上大学,更不能埋怨命运的不公。快递员、销售人员、厨师等普通人创业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你是一个小职员,业绩突出,而领导就是看不见,那就要看你有没有勇气自立门户了。潮州人宁愿摆摊,也不进工厂打工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自己当老板,做伯乐,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人才,然后把这些人才聚集到自己的身边,也许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在上学读书的时候,要积极争取做班干部,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德智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同学的信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说读后感 篇10
《马说》中有这样几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文言文刻画了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形象,对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强烈的谴责。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常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价值不被人认可,自己的才干不受人赏识,自己的存在受他人无视,就像千里马难遇伯乐一样,只能满口嗟吁,满腹牢骚。其实,我们需要学会正视自己,才能遇到伯乐。
面对马厩槽枥,强大自己。机遇不等人,我们不能总埋怨别人不给我们机会,有时候应该检省一下我们自己,就像曾参一样吾日三省吾身,有时候缺乏机遇就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足够强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旦你能一览众山小时,你就不会再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不会再埋怨欲济无舟楫,就不会再牢骚折戟沉沙铁未销。
面对马厩槽枥,静待花开。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的学识、素养、德行,都需要不断累积。是金子总会发光,等我们积聚够力量,才可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反之,如果急于求成,就会像赵括那样自身还不太成熟就担当大任,最终会落个兵败的下场。
面对马厩槽枥,毛遂自荐。有人说太公钓鱼似的等待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我要毛遂自荐。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但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还不发光,怎么会让人看见光辉呢?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展示自己。我秀故我在。青少年要有自信,有担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班级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有机会获得他人的肯定。千里马的才能被食马者埋没,除去食马者这个外内,千里马自己没有表现自己才能的积极性这一内因也造成它被埋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结局。如果你想做一个平庸的人,即使有一万双手托举你,你也照样会碌碌无为。有才不露可不是谦虚的表现,因为如果人人畏惧退缩,恪守中庸之道,社会就不会发展和进步了。所以,千里马要勇于表现自己,争取被伯乐发现并找到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
读《马说》我明白了人只有付出自己的努力并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才能得到伯乐的
赏识并一展抱负!
马说读后感 篇11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们广为传赞,而韩愈却借千里马不被发现的悲惨遭遇鸣不平之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饱,力气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来,千里马,之所以叫做千里马,因为其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虽说食不饱,力不足,但若竭尽所能,必定能显示其与常马的不同之处。
古语云:“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千里马与常马必然会有巨大的差别。在仅有的资源和基础上,跑出与常马相同或比常马更远的行程。才能显示出其步骤不凡,日行千里的与众不同。若是如此,还会有人感叹道:“天下无马吗”?
在当今的社会里,人才济济,才人辈出,不由生疑,为何唯独千里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坚持!是争取!千里马们是否为自己的命运争取机会?是否毛遂自荐的推荐过自己?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所谓的“志存高远”,就时不时的无病呻吟,郁郁寡欢,安于现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会在自己的马棚中说几句“谁主沉浮”之类的话。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怨“食马者不识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现在的仅有的资源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却是早早的放弃,只知一味的等待伯乐去找自己,这谈何容易呀!我想当伯乐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马了吧!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罢了。
在这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抓住机遇,利用好身边的一切对我们有利的资源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振奋起来,发掘自身潜能,让自己这匹千里马不会埋没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
马说读后感 篇12
看完了《马说》,突然发现,我与作者韩愈有着不同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我的观点则是“世上伯乐与千里马同在。”读完《马说》,我不禁有许多疑问。
为什么韩愈会怀才不遇而写文章呢?而为什么他在被拒绝的同时只选择写文章呢?他为什么不再努力试试呢?就算统治者们不识人才,他不可以做出点什么事而让他们刮目相看呢?
许多许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产生,《马说》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可是他这样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当时如果是我,或许我会一次次的毛遂自荐,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的才华的,也或许我会在被拒绝之后,再次奋发努力,做出点成绩出来,让他们知道当时他们的决定是个错误,再让他们请我做官,那样,不是比写文章来诉说更实际么?但是韩愈两样都没有做。
我认为“伯乐”与“千里马”并没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别,“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而千里马则是被发现的,当千里马没有被伯乐识用时,应该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名气大增,在没有那些统治者的帮助下,自己应该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们所发现,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到头来,你的所做与所为就会被人民所广为传颂,那样,你的名气不就大了么?名气大了就自然会传到统治者的耳里,那到时,统治者就会自己来找你的,到那时候,你还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伯乐与千里马都常有。“千里马”太多,而怎样才能让你脱颖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学习,做出一番小成绩,再让“伯乐”来发现你,那时,就不愁该怎样施展才华了。
马说读后感 篇13
韩愈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数百字写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但,这对于马儿,是否有些公平?
人类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便是征服了这豪迈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辛苦,同享战斗的光荣;它和主人一样,有无畏的精神;它的驯良不亚于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自己的动作;它为满足主人无保留地贡献自己,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为人类服务。
上面所说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后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然而这样的好马,它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种动物被驯养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羁绊,它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活泼些了。
天然的却比人工的美丽得多。看看那些生活在南美各地的马匹吧,它们行走奔驰着,它们跳跃着,不受拘束,没有节制,不因受到羁勒而自豪。它们不屑于受人类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没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没有任何庇荫。它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为压空间而禁闭它们所提供的空气,要新鲜得多。所以那些野马比家马来得强壮和轻捷。因为,它们有大自然给予的美质,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人类拥有的家马,仅是技巧和妍媚。
其实,从一匹马的角度来看,自由才是最宝贵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乐,也不管它在干什么工作。一匹具有高贵品质的马,恰恰是马性丧失得彻底的马。马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们没遇到识马的人,而是因为它们本不该遇到人。它们一切的变化开始扭曲,而这样的变化不是因为自己,是因为人。
韩愈一生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马说》告诉我们,韩愈的本性是自由、豪迈的,他受不得约束,他本该属于一片自由的天空。
马说读后感 篇14
自古以来,就有伯乐与千里马的争论。有人认为,“现有伯乐,而后又千里马”,也有人认为,“有没有伯乐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马”,可韩愈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足以千里称也。”一句句话触目惊心,直指问题本质,述说了当时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不识人才的道理,同时也述说了作者韩愈不遇不被赏识的痛楚,这种痛楚细细的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令人不禁同情作者的遭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可我并不这样认为,生活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不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尝试一下新的方法,毛遂就是这样一个机灵的人。当找过危机平原君要去楚国搬救兵时,平时一言不发的毛遂主动自荐,在平原君赵胜半信半疑中,他为赵国赢得了救兵,赢得了荣誉。我认为“有没有伯乐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只要你是千里马,只要你主动出击,你那万众瞩目的千里马的才能一样不会被隐灭,你一样可以奔驰在心爱的草原上。
不管是先有伯乐还是千里马,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才和赏识人才的人是紧密相连、无法割舍的。
马说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又搜集到了韩愈的《马说》这篇文章,读后也有一些感槪。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但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去找伯乐。只要有本事就应该展现出来,姜太公钓鱼式的等待已不适应社会需求了。
我是一个平庸的、贫穷的教师,不敢称千里马,也不需要伯乐,但我会以自己浅薄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心尽力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这毕竟是我赖以生存的唯一出路!
马说读后感 篇16
从古至今,许多遭贬或遇挫之人,总爱仰天长叹天公无眼识良才。至此,才有了韩愈老先生的著名理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有千里之能,不以千里称也。
我不了解韩愈老先生当时是何种心态,也不明白为何古时候有众多良才被埋没在历史尘烟中。但我有一点不解:既然是千里马,为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如果真有盖世之能,为何只甘于平庸,而不去寻求机遇呢?
“毛遂自荐”的佳话至今有口皆碑。他起先只是一只常马,但他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请处于囊中,得脱颖而出”,最终合纵成功。
尽管现在你只是一匹常马,但没有关系,只要你在槽枥之间怀有一颗自信之心,拥有一份坚定,等到伯乐到来之时,才美必定外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要只感叹命运的不济,而要静坐等待时机。机遇就像随时可能短线的风筝,此时,勇于自荐尤为重要。否则,可能就在你忧郁的瞬间,成功与你便失之交臂。
陈景润当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但他有幸碰见了好的伯乐,于是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寻找赏识你的伯乐至关重要,但早伯乐来临之前,你要有充分的准备。聪明才智,能力本领,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有了才干才会有自信的资本,才会有机遇的垂青,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金子的光泽是掩盖不住的,美玉的晶莹不受斑点的影响。相信自己,抓住机遇,只要你有千里之能,必将奔驰于大地之间。
马说读后感 篇17
马,中华民族珍视了上千年的一种动物。从古至今,就有“宝马配英雄”之说,更有数不胜数的名马,楚骓、赤兔、的卢、绝影。如此种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被奴役了的生物,都丧失了应有的自由。在韩愈的《马说》中也反映了这一点: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果真如此吗?千里马始终存在,“千里”是他的内在属性,伯乐只是可以发现这一点。如果世上后又千里马,那么,伯乐之前的存在都是毫无意义的。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只称也。”千里马和骈死于槽里之间的马都是马,它们有着同等的灵魂,是同一种生物,为何千里马就不该如此,而普通的马就应当如此?即使千里马被伯乐识出,不再“辱于奴隶人之手”,又会怎样?驰骋沙场,拼个你死我活?戴上束缚着自由灵魂的缰绳,还是金络脑?百战过后,被尊为“宝马”?仅仅如此,千里马们仍然是被人驾驭着,奴役着,这与“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马有何区别?它们希望的是回归自然,而不是当一匹五花马。即使对人来说,马或者千里马,完成了它们的任务。但对于马或者千里马,这个灵魂与肉体的真正主人,它们存在和诞生的意义是自由!无奴役!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个有才之士就非要做一介朝廷命官么?你有真正随从于你的心愿,你的意志了么?你又是真正自由的么?只要你快乐,自由,在小小的世界的任何一处,发挥着你的才能,又何必等那个伯乐来把你带入那个不自由的世界?
自由,我们曾经拥有的宝石,它什么时候消失了?在你渴求功名利禄之时,在你唯唯诺诺,瞻前顾后之时,在你被眼前利益驱使之时,它,自由,就像一个胆小鬼一般逃走了。
赶快去抓住它,那些属于你的真正的有益自由!
马说读后感 篇18
这篇短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颇为著名的一篇。时至今日,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有口皆碑了。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们的强烈共鸣与掌权握印者们的援引。
当然,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国古来就有,本属“陈言”之列。古传说中把“伯乐”归为二十八星宿里掌管马匹的神祇,原本反映出农业时期牲畜的重要性。到了春秋秦穆公之时,人们便已开始把善于相马的人称为伯乐了。韩愈以旧瓶装新酒的革新精神发前人所未发,仅以区区百余言的一篇小品,便把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千里马”们的不幸际遇活生生地摆到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面前。终于使连绵不断的炎黄子孙在凡遇到有关“人才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涉及到这篇语势凌厉,悲愤感慨的小品及其一句千金、不容置辨的思想内涵。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但若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似应列在第二时期──即应试求官的阶段中较为合适。韩愈此期三次下场,三次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于是在长安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他就有了《感二鸟赋》及《祭田横文》等“不遇时之叹”与在《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文中流露出来的怨气和牢骚。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所以,虽然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对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都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都是带有必然性的。
马说读后感 篇19
对待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意气昂扬,经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一篇小品能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若非胸中广有丘壑的大手笔是无法达到的。
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利用三个自然段简单明白地表明了三层意思:一是慨叹伯乐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称的骏马的悲惨境地;三是对于那些阻塞贤路的昏庸之辈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全文虽不长,但其中有慨叹,有讽刺,有设问,有怒斥,具有七开八合之变与百转千流之态。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以其内在的深刻逻辑性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扉。其原因就在于这出语不凡的开篇并不是那样“一夜北风起”式的长诗之平起,而是一篇论文的提纲挈领之言。人们一般的认识,是千里马并不因为伯乐的出现与否而决定其有无,而伯乐之所以重要则是因为他可以发现千里马并使之为世所用。这里,作者有意避开了这种叙述方式,却从斜刺里猛地杀出这样一句,从而把伯乐强调到了舍之其谁的重要地位。如此,则既实现了引人入胜的行文目的,又从正面推出了作者名为论马,实则论人的真正用意。再读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者心中便豁然开朗了。原来作者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即必须先有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然后才能在万千的马匹中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驹。否则,即便有了这种好马,还不是等于无吗?
韩愈的这篇《马说》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本文的逻辑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是一波三折,反复论证,具有明显的雄辩家的风格。因此也就容易让人点头称是。从行文风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并未将前人的遗产弃之不顾,而是兼收并蓄,取其所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在《马说》这篇短文里,他从正面立论,指出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主次关系。然后展开议论,围绕着千里马一展雄风所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进行论述。紧接着又从饲马人的角度进一步阐发,提出了策必以其道,食必尽其食,鸣必通其意的具体方式方法。由此,就充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文学手法,取得了分析透辟,寓意深刻,笔锋活泼,层层深入的客观效果,形成了极为丰沛的感染力与艺术氛围。
中国文人自屈原起便经常使用引物取比的文学方式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中达到“切至”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谓多矣。但是通篇只围绕喻体进行描述阐发而一字不涉本体的却在少数,尤其像韩愈的这篇文章,以千里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乐比当权的达官显贵,用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的是否出现,比喻才智之士的前途取决于当政者的是否识别贤愚,所比之处都是十分熨帖而恰切的。因此,尽管作者不是从正面直抒胸臆,大声疾呼,但实际上却有如洪钟巨响,影响又深又远。虽然是借彼兴此,以表心迹,但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与撰文初衷。一篇比喻文章可以达到这种毫无晦涩难懂,反觉韵味横生,主体丝毫未露,但说理透辟通脱,针砭时弊如此辛辣,且决无显山显水之嫌的艺术水平,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一件难得的珍品。
【马说读后感(精选19篇)】相关文章:
说马的作文10-10
韩愈《马说》岳飞《论马》阅读答案07-16
马米马米轰读后感400字07-22
说舞读后感08-12
说勤奋读后感08-17
说屏读后感08-17
说勤读后感08-03
马鹿有情读后感08-17
小红马读后感08-17
马燕日记读后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