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9回读后感

时间:2017-10-28 12:19:14 小学生作文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第9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9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9回读后感

1. 第8回: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

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

第9回: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

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

李?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

我的感受:这两回说了史上著名的美人计,但是王允想的不够透彻缺乏深思熟虑,只能看到很浅而李儒心机很深也就打败了王允造就了王允的死。

2.《三国演义》第九回前半部分写到董卓误入王允等人设下的“禅让”圈套,结果被吕布诱杀。读者在为这个恶贯满盈的西凉军阀“死于非命”而拍手叫好的同时,也难免发出疑问。董卓为何如此轻易地上当呢?此前向董卓出尽馊主意的谋士李儒也未能加以劝阻呢?

董卓受诛一事在《三国志》和《演义》中略有不同,但都是撒好了网等他来送死。此时的董卓权倾朝野,自以为没有人能动得了他,误入“渔网”也自在情理之中。《演义》中写到董卓得意洋洋地去接受禅让了,途中种种不利的征兆也被李肃说成是改朝换代的新气象了。之后《演义》中用了一段很隐晦的话“……(董卓)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李儒此时“抱病在家”,岂不怪哉?

我不能不把目光放在李儒身上,《演义》中他为董卓出谋划策,是董卓集团中唯一被提到的谋士。李儒究竟出了哪些馊主意呢?大致有四条,一、废少帝立陈留王;二、鸩杀少帝、何后和唐妃;三、议焚洛阳,西都长安;四、缓和紧张的.董、吕关系。可以看到除了第四条外,其余三条都是有悖于天理人伦、不得人心的。甚至可以说李儒的这些馊主意直接导致了董卓集团的倒台。试问,一个集团的核心谋士怎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呢?

因此有必要探究历史上是否真有李儒其人。《三国志》中没有关于李儒的记载,而在成书较晚的《后汉书》中也只有有郎中令李儒被董卓派去毒杀何后这一例,说道“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曰:“服此药,可以辟恶。”此事记载在《皇后纪第十下》中。因此李儒是否真实存在很难有定论。

我们可以猜测罗贯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将有“鸩杀何后”这一历史污点的李儒塑造成董卓集团核心谋士,完成了这一艺术形象的嬗变。而且李儒这一形象的塑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是十分成功的。因为董卓(包括其西凉军团)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武勇有余,而智谋不足。李儒的出现,对西凉军团的暴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更深入地刻画了军阀的禽兽行径,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这也就解释了李儒“抱病在家”的真实原因,作者由于情节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要李儒在病床上一声不吭。这也使得原本这一血肉丰满的“反派形象”在艺术性上被打折扣。

【三国演义第9回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第7回读后感

2.三国演义第15回读后感

3.三国演义第21回读后感

4.三国演义第8回读后感

5.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

6.三国演义第19回读后感

7.三国演义第6回读后感

8.三国演义第46回读后感(通用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