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逃学读后感
爱因斯坦逃学读后感
《爱因斯坦》
——读后感
他有着蓬松凌乱的头发,喜好随意的穿着;他虽是一名科学巨匠,小时却常常逃学;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热爱和平;他就是世界闻名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97年,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南部,他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小便喜欢思考,总爱问为什么,他的创造性思维遭到了旧教育体制的压制,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一个小小的罗盘将他逐渐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在他上完大学后来到了瑞士,并加入了瑞士国籍。可他四处奔波却四处碰壁,但困难却挡不住他探索科学的脚步,狭义相对论终于创立完成。随后,他又开始继续研究,并且用智慧勾画出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五十多岁时,因纳粹的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寻找宇宙间最高的和谐。因纳粹已开始研究核弹,爱因斯坦便劝罗斯福总统制造核弹。但这顷刻间造成了广岛、长崎两个城市的毁灭,他很痛心,四处演讲呼吁和平。一份呼唤和平的宣言却成了他最后的遗嘱,他在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郑重地提醒人们: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人们做出了许多贡献,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格。爱因斯坦到哪里都很随便,很平易近人。并且他很善于思考,很爱问为什么,从来都是心无旁笃。他的这些优点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人就不能太过骄傲,做事情时也不能被它事影响,多多问为什么。我觉得爱因斯坦还有一个优点——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目标。不管别人怎样评论他,他都毫不在乎,当然,这也是他的成功的条件之一。
我很佩服爱因斯坦,我一定要遇事多问为什么,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们都说:“要善于思考,多问问题,有问题一定要问,学习好的一定是爱问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还说,上课时,我们都能听懂。而我们的差异在是否听懂了,是否想清楚了,是否能说明白,是否能够清楚地书写出来。并且,如果我们能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得就会更扎实,就是没见过的题型也能解答出来。
我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在未来的初中三年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事事刨根问底,搞个明白,做一个会学习的学生。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爱因斯坦逃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1.逃学
2.爱因斯坦读后感
3.妈妈逃学
6.爱因斯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