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岁那年 读后感

时间:2017-10-28 12:17:25 初中生作文 我要投稿

我21岁那年 读后感

我21岁那年 读后感

《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

所幸的是,他的身边存在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一起插队的朋友常常来看望他,给他带来外边的.消息,带来安慰与欢乐,使他暂时忘记了死神;医院里的医生们也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人,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刻为他着想;而不同病房中不同病友的经历也使史铁生由对病情的忧郁转向对命运的深思。

命运就如同一个童话,上帝为了锤炼生命,让我们永远得追寻着活下去,而在童话的结局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残酷而诱人的谜语。这个谜语,可以是童真,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对病愈的希望。21岁的终点,史铁生被抬着出了医院,揭开了童话残酷的谜底。21岁的他还处于迷茫与混沌之中,但这仅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此之后,广阔的精神世界在等待着他。

假期闲来无事,就翻开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年》。

书目第一页,是一张史铁生先生的照片,那是如何的自在的人啊,即使坐在轮椅上,也不放过开怀大笑的机会。可能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快乐,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了。他的笑是否死寂过后的放下,还是笑看苍生的忙碌。

看完此书,我在想如果我在他那般青春好年华时,忽的残了腿,或失去了光明,失去了听力,我会不会从此告别生机盎然的人间呢。就像史铁生先生透露的“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上帝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定下各种的障碍和分岔路,让你的生命过的有趣些。可有时的障碍,足以让你崩溃。

值得庆幸的,史铁生先生有“命中注定”的地坛相伴,他有足够多时间在那安静的地方想清楚如何度过这个障碍。他也想明白了,人自出生后,死便不再是需要回答的,它是必然降临的事。我们需要的是怎么活。

在本书中,先生写到他的回忆,他的一生,有幼儿班老师,二姥姥,老家,还有地坛。尤其是《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两篇,让我感动。母爱的美好总是围绕在幼稚的子女的身边。史母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与自己父母的“别放弃,努力”是一样的,都是“无声”的关爱。但作者创出一条路来,他的母亲也走向天国。他不禁反问道上帝为什么那么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儿欲养而亲将不再,终于明了母亲的爱,却再也无法看到母亲。

这不是说年轻的朋友们,放下初成长的傲慢与矜持吧,这在父母面前是没有必要的,是不需要的。趁着父母安在,应该多多的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不给自己留下一生的悔恨。父母的爱才是最真的。我有一次生病了,晚间打点滴父母陪着我。我坐在角落里,病人去了一波又一波,可一般都是长辈陪着晚辈的。我们也得那我们的爱去回报吧。

他的文字,是在死寂与生命的本能中挣扎出来的。是对我们青少年幼稚心灵的指南。无论如何,千万别放弃生命,别忘了自己的父母和身边人。他们才是自己最终的梦想与守护。

希望大家有空去读读《我二十一岁那年》。

【我21岁那年 读后感】相关文章:

1.匆匆那年读后感

2.那年,我四岁

3.那年,我11岁

4.那年,我七岁

5.那年,我10岁

6.那年,我4岁

7.那年,我4岁

8.想起那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