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1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出生在京兆华原的一个小村庄里,他七岁上学,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被当地人称为“圣童。”后来因病学医,遂被历代广大劳动人民尊称为“药王。”看了这本书,我特别钦佩孙思邈高超的医术以及他那救死扶伤的精神。其中一个“起死回生”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次,孙思邈看到鲜红的鲜血从几个人正要抬出杓的棺材缝中流出,凭着他多年行医的经验,觉得那个人还有救。果然,棺材中的孕妇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最终孙思邈以他高超的医术救了母子两条命。他的这种不放弃一个生命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不已。孙思邈高超的医术不仅得力于他天生的机智,更是离不开他的艰苦探索、勤奋努力。他从小就树立大志,并且深入民间“拜郎中,谒药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向无数医学人士请教拜访,与高尚仁者谈心论德。
他四处云游,问病认药,搜寻民间各种单方、验方,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药王”。在这本书中我不仅认识了一位医术高超的“药王”,更结识了一位品德高尚、救死扶伤的仁者。我们青少年作为党的接班人,更是应该学习这种助人为乐、勤奋刻苦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2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些书,《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是一本通过故事让读者来认识人物,通过人物来了解中华医药文化的精髓的书籍。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了,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这阐述的就是医者仁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更触动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医生,何为敬业?敬,即为仁!
这让我想起了那许许多多日夜奋战在医院的医生们,他们为了患者的健康,日夜操劳,几乎睡不了一个安稳觉,他们的心是全部奉献给患者的了——为了生命!他们放弃了休息,转而加班加点,时刻把患者放在心上。深夜的无影灯下,是已做了十几个小时手术的他们还在小心翼翼为重病患者缝好最后一根针;平日的病房里面,是他们对患者亲切关怀的声音与熟悉的身影。他们为抢救生命付出了自己的一片心血,为了医学奋不顾身投身于医疗事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敬业精神。
有很多这样的医生,他们怀着拯救患者,消除病痛的信念,同千千万万的疾病做着坚强的斗争,用勇敢与热诚书写着一页又一页人间生命的礼赞。例如为老百姓健康平安而坚守了半个世纪的乡村医生杨树全,每天过吊桥,行山路,惠济百姓,成了父老乡亲的“健康守护神”;无名大夫从救护车上跪着按压患者心脏直至急救室,最终创造生命奇迹;医生吴登云为了抢救患者,毅然从身上取下十三块皮肤……他们是生命的使者,是上帝向世间伸出的手。
医生要敬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医生,用知识,用头脑,用心灵,去与病痛决战,去破解那复杂的疾病密码,去拯救更多徘徊在死亡边缘上的患者。我们感谢医生,我们同时也应该信任医生。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伟大的医学事业,给无数的患者以新生,让希望的火炬不断传递。
“人生就如同一条漫长的道路。一个个障碍就如同一道道高墙。翻过一道后,又有一道更高的墙等着我们努力去攀越。短暂的一生中,又能爬过几道墙呢?”那障碍就是各种各样的疾病,帮助我们翻越一道道高墙的正是这些有着人间大爱的医生,他们是人类最伟大,最强大的武器,也是人类之魂的书写者。
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是荒瘠的沙漠,或是热带的雨林,甚至是某个战乱地区的难民营里,也许正有无数的生命游走在死亡边缘。而医生也正在他们身边,怀着医者仁心的敬业精神,用医学这把永不锈蚀的手术刀,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3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孙思邈的故事》。
这本书里讲述了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而且那时候缺少医生,乡亲们的病老是治不好,他还经常看到人们悲惨死去的情景,所以,他从小立志要去学医。
有一次,孙思邈在出诊路上遇见一伙送葬的人,棺材后面一个老婆婆哭得十分伤心。众人过后,孙思邈发现路上有从棺材缝里滴下来的斑斑血迹,便急忙赶上前去询问缘由。原来棺材里的是那位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为难产刚刚死去。孙思邈根据很多年的经验判断出来妇女并没有死去,她需要立即抢救。他说服老婆婆,将棺材打开,果然和他说的一样,妇女还有着有微弱的脉搏。孙思邈在妇女的身上找好了穴位,给她扎上了一针。隔了一会儿,产妇苏醒过来,婴儿也生了出来。看着妇女和婴儿得救了,大家都很感激,其声称孙思邈为医术高超很博学的人。孙思邈还因为给别人看病发现了以前古人没发现的一些穴位,而且他无冬无夏、不辞辛苦,在他七十岁和一百岁的时候分别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伟大著作。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我对孙思邈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他身上我学到要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且学无止境,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我也要向孙思邈学习,有崇高的理想,勤学苦练,长大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4
说起医生,是一个光荣的职业:身穿一件白大褂,不怕辛苦不怕累, 视病人如父母,有“誉满杏林”、“救死扶伤”等美誉。应该说,我最钦佩这一行的人了。
说起药王孙思邈,它与白虎之间的传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药王孙思邈有许许多多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因此,我十分钦佩他。他的精神, 使我一生受益。
精神一:勇敢。
孙思邈明知那山上有野兽,还要上山去采药。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好像那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 。(也可归为“为他人着想一类”)
精神二:为他人着想。
药王孙思邈在上山采药时遇见了白虎,他深知白虎是不会放过这顿“大餐”的,但是他竟然向白虎提出了一个条件:“你吃我可以,但是要等我把这次的药采好,治好那些病人。”在如此严峻的考验前,孙思邈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病人。单凭这一点,就让我更加钦佩孙思邈了。
精神三:言而有信,不贪生怕死。
当孙思邈再次回到森林中时,他说:“白虎,我如约回到这里,你吃吧!”从此处可以看出,药王孙思邈绝非贪生怕死之辈。
精神四:用自己的品德打动白虎(他人)。
在孙思邈说完这两句话时,白虎被它深深地打动了。它不仅不伤害孙思邈以及其他人,而且还帮助孙思邈采药,为一个个病人送去了康复。
正因为这样的精神,正因为这样的品德,让我钦佩孙思邈。但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德,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5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陕西华原人。原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著有《千金要方》等八十几本药书,被人称为“药王”。他不求富贵,专为穷人医治。一次,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去长安一带采药,路过一个小村庄时,一阵悲痛欲绝的哭声传入他的耳朵,他抬头一看,只见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而那哭声正是从那位抱着棺材的老妇人那发出来的。于是,他加快脚步来到老妇人身边,关心地问:“请问您哭送的是何人?”
老妇人悲痛欲绝,无心回答他的话,几滴血从棺材落了出来,于是他连忙叫抬棺材的人停一下,说:“棺材里的人还有救。”老妇人喜出望外,但脸上的喜悦之情很快又被悲伤替代,她哭着说:“你有所不知,小女难产,已经死了两天,就算有救,恐怕也晚了。”
孙思邈走到棺材边,把它打开。只见那产妇脸色暗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他又拿起产妇的手进行把脉,发现脉搏还有微弱的跳动。于是,他回过头对老夫人说:“放心吧,还有救。”说完,立即拿出银针,对准穴位,扎进产妇身内,两指捻提转动,大家都很好奇的围了过来,用一双怀疑的眼光看着孙思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棺材里的人并没有苏醒的现象,就在大家绝望时,那副人的手忽然微微动了一下,这时,孙思邈拂起衣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转身从药包里拿出药来,又向人家要了一些水,一起向产妇灌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只见产妇睁开了眼,望了望周围的人们。
就在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伴随着产妇的呻吟划过了天际。顿时,人群沸腾了起来。老妇人扑通跪在地上,含着欣喜的泪向他连连叩头道谢,他转身过去,扶起老妇人说:“这是她命该如此,如果我晚来一会儿,她必定性命难保。”孙思邈一针救二命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轰动了整个长安城。从那以后,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后来,孙思邈又把自己在行医过程中所积累的药方整理成《千金要方》等八十余本书,成了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6
孙思邈,一位用一生诠释了“大医精诚”,用一世践行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德典范,一生悬壶济世,一世德艺双馨,不仅留下了造福后世的医药典籍,更是树立了以德修身、以德养性的精神典范。作为药王故里的铜川,“孙思邈”不再只是一位著名的医者,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每个铜川儿女引以为傲的精神向导。2016年10月9日,孙思邈纪念馆正式开馆,我迫不及待地去一探究竟。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隐居之地,故以其“药王”之称而得名。进入药王山景区,五山连绵,扑朔迷离,似乎别有一番仙境之意。山门西侧,傲然挺立着一座慈祥老人的雕像,左手持杖,右手紧握《千金方》,手杖上的药葫芦彰显了他朴实而又辉煌的一生。这里就是孙思邈纪念馆。纪念馆背靠药王山而建,“品”字形的总体布局,开阔的广场,傲然挺立的雕像,以药匣子为外墙装饰的馆舍,以中医药著作名为点缀的石板路,每一处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汇合,每一点都融入了孙思邈的内在精神和一生的非凡经历。这种物质与文化的呼应表达,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传达着药王一生的功绩与荣耀,更呈现给人一种具有深层次文化感知的空间环境。
纪念馆分两层,序厅、孙思邈专区、中医药文化专区、中医养身文化专区四个展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了孙思邈的一生。进入馆舍,风声、鸟声、溪水声、竹叶拂动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纱幔上“大医精诚”四个字,随风而动。漫步在一幅幅巨大的纱幔中,抬头望着顶部仿真岩上的壁画,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让人感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过序厅,便进入整个纪念馆的核心区域——孙思邈纪念区。精美的版画,诉说了孙思邈一生的成就与贡献;简明的沙盘,描绘了“药王”一世游历的漫漫长路;铜质的书本,彰显了“孙十常”对后世的巨大贡献;巍峨的石碑,展示了“妙应真人”独到的养生妙法。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药王”形象,怎能不让铜川儿女为之骄傲、为之惊叹。
进入中医药文化展区,你一定会被一件件或精美或古朴的文物吸引,“中医药发展简史”和“丝绸之路与中医药文化交流”两个主题,既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也有现代的医学常识,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脚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印记,它带给我们来自那些古老年代的智慧与匠心,构架出一场古与今的对话。移步至二层,整面墙的流线型书架,万本医药典籍给人以视觉的震撼;胶片制成的灯具,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汇集;整洁而古朴的桌案,传递着书墨的清香;简洁而舒适的座椅,给人以温暖的遐想。
孙思邈纪念馆的设计,用园林式的展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追求的自然与人文的合二为一。无论是整个结构的布局还是馆内的陈设,都散发出“道骨仙风”的气质,与孙思邈的个人品格交相呼应。走出纪念馆,站在栩栩如生的孙思邈雕像之下,望着与药王山融为一体的纪念馆舍,似乎置身于一幅秀美的历史画卷之中。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 篇7
孙思邈,唐初著名医学家,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一百零二岁。
孙思邈从小刻苦学习、勤奋实践的结果。孙思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虽然不富裕,但父亲依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孙思邈小的时候聪慧过人,心思敏捷。他知道家中的钱来之不易,父亲坚持供他读书,是希望他将来能有出头之日,光耀门户。因此,他读书十分刻苦,一天能诵千余言。他喜欢读诸子百家,尤其喜欢读《庄子》、《老子》,还好读翻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的书和外国的书,到七八岁时,就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言谈话语,才华横溢”了。潞州总管独孤信很有学问,经过和孙思邈的交往,曾感慨地对人叹道:“他真称得上是神童啊!”
也许是孙思邈在读书时过度劳累的缘故,他的身体渐渐变得虚弱多病起来。父母不得不带着他到处寻医治病。这期间,他深深体验到患病的痛苦。同时他也看到,一些穷苦的百姓得病后,因无钱买药医治,只好痛苦地死去。他心中感到十分难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萌发出一个念头:“救活一条性命是何等的重要啊!世间黄金虽贵,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但是人的性命没有了,就是钱再多,也是买不回来的啊!”
他病愈之后,便决心学习医学,他要用高明的医术,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他把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都很支持。特别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学好医术,四处奔走,到处为他借书。
孙思邈更是发奋苦读。因为许多书是借来的,有的还是花钱租来的,所以他读起来十分仔细,并且从中摘录了大量的资料。有的书他感到非常重要,买又买不到,他便一边读一边抄,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全抄下来。
他不仅注重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且注重临床实践。每当听说某村有了病人,请来医生医治的时候,他都要去看看医生对病人如何诊断,如何下结论,如何用药。当医生看完病走后,他又隔三天两天去病人家中一次,询问治疗效果。当他听说某地有名医时,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要省下钱来,备上厚礼,去登门求教。为了采到一种中草药,他翻山越岭,挂破了手指,破了皮肉也不觉得疼。为了学好针灸,他常常在自己身上体验,一直找到针人体内的最佳感觉方止。
就这样,他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不仅通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获得了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搜集并细心研究了民间流传的治病偏方。同时,他边读书边实践,为当地百姓治愈了不少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于是,在他十六岁那年,便开始了正式行医,而且很快出了名。
不久,他的名声传到了京都大兴(今陕西西安),隋文帝召他人朝,封他为国子博士,专门给朝中官员治病。但他不愿意被束缚在皇宫,愿为广大的穷苦百姓治病,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便借口有病拒绝了。唐朝建立后,太宗召他入朝,封他为谏议大夫,他又拒绝了。他深深懂得,他的医术只有扎根民众,才会不断提高。
孙思邈是为了解除百姓的痛苦才开始学医的。因此,在他成了一代名医之后,仍然把为百姓治病作为宗旨。在行医过程中,他从不把病人拒之门外,并且对没钱的病人可以不收钱,远来的病人可以住他家里,他还煎汤熬药,将病人视为家人。
孙思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在公元652年,编成了一部书,取名为《千金要方》。又过了三十年,孙思邈又编成了另一部书,取名为《千金翼方》。
孙思邈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把他经常去采药的五台山,称做“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了药王庙。
【读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读《青鸟》有感(通用12篇)03-03
读《台阶》有感(通用43篇)04-01
读《匆匆》有感(通用15篇)12-31
读《活着》有感(通用28篇)11-05
读有感04-12
读有感08-18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通用23篇)06-30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通用15篇)12-21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通用15篇12-07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通用15篇)10-05